□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魏素娟 骆丽丹
每个案件都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试金石”,也是法院营商环境工作的“晴雨表”。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两级人民法院切实落实司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依托“广西示范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加强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持续优化司法供给精准安商惠企,将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法治“组合拳”,为辖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法治力量。
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
“法院效率真高,感谢感谢!”今年7月,柳州市柳城县人民法院六塘人民法庭一次性调解了5件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努力将司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至最低。
2021年至2023年间,柳城县某建材公司先后与5个单位签订《商品混凝土供货合同》,建材公司按照约定向5个单位交付了预拌混凝土。但根据约定进行货款对账确认后,5个单位均未能及时足额支付货款。多次催收无果,柳城县某建材公司将5个单位诉至柳城法院。
本着“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的理念,法官决定尝试进行调解案件。在法官的热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5起案件从提交起诉材料到全部调解成功用时不到两个星期。
近年来,柳州市人民法院实行人民法庭“立审执一体化”,将法庭司法职能延伸至纠纷化解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柳州市法院明确辖区有工业园、景点的人民法庭就近受理商事案件,设立14个巡回办案点,利用智慧化办案设备和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提供司法服务。
推动构建纠纷化解矩阵
“你们原本就是好朋友,而且还有点亲戚关系,什么事不可以商量呢,今天既然来到法庭,大家喝几碗油茶,慢慢聊……”9月10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斗江人民法庭的调解室内,随着一碗碗油茶端上,一首首琵琶歌弹起,极具侗族文化特色的解纷方式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
杨某因经营生意的需要,于2019年12月8日向石某借款2万元,双方约定3个月内还清借款。借款期限届满后,杨某仅返还12000元,余下8000元一直未还。石某多次向杨某催要借款未果,遂于9月2日来到斗江法庭,想通过诉讼解决双方的矛盾。
斗江法庭法官吴海存了解情况后,约双方到斗江法庭,通过“四碗油茶”解纷法和“琵琶弹唱调解法”调解双方的矛盾。最后,双方当事人成功达成了分期返还借款的调解协议,杨某当场返还了部分借款,双方和好如初,既化解了纠纷,又解开了心结。
“琵琶弹唱调解法”用于借款合同纠纷调解,是侗族琵琶歌师将当地侗族群众的传统观念、优良习俗,与公平正义、互帮互助等价值追求相结合创新推出的解纷模式。
近年来,柳州市法院依托柳州“321”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即矛盾纠纷在诉前由当地村(社区)至少3次调解,乡镇(街道)至少2次调解,县(城区)至少1次调解,推动构建多层级、多角度、多渠道的纠纷化解矩阵。截至目前,柳州两级法院通过“321”工作法共开展涉企纠纷诉前化解1954件,调解成功进行司法确认664件。
为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柳州市法院还积极对接辖区司法行政、银行、行业协会、商会等部门和组织,建立专业调解平台6个,选聘10位行业协会人员、社会专业人士作为特邀调解员,加强对调解员法律知识、调解技巧、调解程序的指导,提升涉企纠纷化解的专业化和法治化水平。同时,通过“三官一律”进基层活动加强人民法庭与辖区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的常态化联络,将纠纷预防化解向前延伸,指导摸排、调处涉企纠纷。
发出司法建议填补漏洞
当事人“先立一案”,法院“解决一案”,达到“多案共赢”的效果。
近年来,根据辖区纠纷态势,柳州市法院还推出物业服务、商品房买卖、金融借款等类型化示范案例汇编“套餐”。鹿寨县人民法院中渡法庭提供“点单式”的类案推送,引导矛盾双方了解裁判思路,以司法确认方式妥善化解某林场与上百户农户土地污染纠纷,工作经验入选广西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柳州市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法官三进”(进商会、进协会、进企业)工作,开展“普法+体检”,梳理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法律漏洞,发出司法建议。此外,充分利用诉讼辅导环节向当事人释明诉讼风险,引导其通过非诉方式解决纠纷,运用保全、先予执行等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