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张力 祝巧巧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交警积极探索创建更加高效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管理模式,选择镇海区作为试点,推出“道路慢行交通智管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全覆盖,为从传统的“人管人”到实现“机器管人”提供支撑。
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张益波坦言:“传统路面管控模式主要靠人力,受警力紧张等因素影响,我们在管控中难以实现面面俱到,存在执勤空白地带;对部分非机动车和行人来说,交警在与不在,遵纪守法情况大不一样,另外宣教手段也存在‘大水漫灌’,缺乏针对性措施。”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据张益波介绍,“道路慢行交通智管系统”实现对常见7种非机动车和行人违法行为的实时抓拍取证,包括行人闯红灯及非机动车闯红灯、不戴头盔、违法超载、逆向行驶、高架限行道路骑行等行为,进行全区域全时段识别和抓拍取证,形成“违法采集、智能分析、身份落地、违法推送、精准处罚”的全流程管理闭环。
“道路慢行交通智管系统”填补非机动车和行人数字化管理的空白,在设有这套系统的路段路口产生强大震慑力,即使违法者戴着口罩或头盔等遮挡物也能精确识别,推动非机动车交通守法率达94%,行人交通守法率达97%;涉非机动车、行人交通事故数量从该系统应用开始逐年下降,事故数同比下降幅度达32.5%
“道路慢行交通智管系统”还为精准宣教提供前提。交警部门对于第一次违法者予以警告,第二次违法予以上门处罚宣教,三次以上违法将在路面拦截后进行宣教;对于多次违法且不主动接受处理的人员,交警部门通过发送带有警示视频的短信、打电话等方式进行精准宣教。对于违法情况高发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镇海交警则通过抄告、约谈等方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源头宣教。非机动车和行人二次违法率因此下降11.7%。
镇海公安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尹绍宁认为,“道路慢行交通智管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是破解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管理难题的“金钥匙”,也是撬动警务机制变革、释放警力资源的必然之举。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