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方便多了,在综治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近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李村村民李先生对席王街道综治中心为其化解因外祖母遗留耕地补偿款归属纠纷点赞。
近年来,灞桥区积极推动区街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打造多元解纷新格局,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在“少跑腿”的情况下尽快解决烦心事。
据了解,灞桥区目前区级综治中心和7个街道综治中心均已全面运行。
走进灞桥区综治中心,一幅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的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率先映入记者的眼帘。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
灞桥区综治中心创新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功能聚合,以“入驻+常驻+随(轮)驻”的方式整合信访接待、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保障5个中心功能,人社、卫健、住建、公安、工会等单位派员常驻,教育、民政、妇联等6家单位定期轮驻,交警、城管、医保等9家单位视情随驻,全方位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司法服务,实现调解、仲裁、司法确认、行政复议、速裁快审、法律援助等业务在综治中心“一站式”办理。
为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灞桥区综治中心优化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三项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综治中心工作闭环衔接流程,有效集约资源力量,促进多方衔接联动。
工作中,灞桥区综治中心定期分析研判群众诉求及辖区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风险等,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格按照“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属地街道预警提示,督促推动问题化解。
在此过程中,灞桥区综治中心严格按照“路线图”,统筹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等措施化解群众各项诉求,力争案结事了、事心双解。对穷尽手段仍然无法化解的问题,综治中心将会同公安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等进行综合研判,明确化解责任。
同时,建立提示、催办、反馈工作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群众每项诉求办理进度,对应受理不受理、应办理不办理、应处理不处理、应追责不追责的问题及时纠正、重点督办,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不仅如此,灞桥区综治中心依托区街两级综治中心大力推进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制定诉调、公调、检调、警调等工作流程图,推动各类解纷手段有序衔接,并升级推出“云调灞桥3.0”工作机制。
灞桥区还在区综治中心设置七个特色调解室,形成“法院+交警”道交事故纠纷联调机制、“法院+工会+人社+司法”涉劳动争议解纷机制、“法院+综治网格中心”法网融合机制、“法院+公安”警法联调机制、“法院+农业农村局”涉农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协作机制、“法院+妇联”涉婚姻家庭联调联动机制、“法院+住建”住建领域矛盾纠纷联调7项联合解纷机制,探索构建了综治中心与入驻部门“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新样板。
据统计,灞桥区“云调灞桥”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调解各类案件3.6万余件,引导当事人实施调解协议司法确认2657件,诉前调解成功率从年均7%上升至22%,成效明显。
除此之外,灞桥区各街道综治中心结合街道实际,探索推出了“民情账本”“小院说事”“板凳会”及“刘哥帮你忙”“郑长福工作室”“任军战消费维权调解室”等适合辖区、行业矛盾化解特点的典型做法,进一步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质效,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下一步,灞桥区将坚持边运行、边总结、边提升,深入分析研判辖区矛盾纠纷类型和特点,持续健全完善统一受理、分流转办、跟踪评估、分级管理、全程督办等闭环机制,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防范在先,切实筑牢保障辖区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防线。”灞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连永说。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