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通讯员 姚继怀
铁窗隔绝了自由,却隔不断血脉相连的牵挂;高墙锁住了脚步,却锁不住亲情唤醒的良知。近期,在江西省南昌监狱,一场场“黄丝带”亲情帮教活动正以最柔软的力量,撬动着罪犯一扇扇的“心窗”。
一跪解千愁:母爱唤醒迟来的孝心
在民警的引导下,79岁的袁某母亲拄着拐杖来到亲情帮教现场。
当罪犯袁某看到母亲佝偻的背影——那是他入狱9年来,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岁月在母亲身上刻下的痕迹:原本乌黑的头发已发白,手背的皮肤像干枯的树皮,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
“哐”一声,袁某猛地跪倒在母亲面前,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地上。“妈!我错了!”9年的愧疚在这一刻决堤,他哽咽的重复着这句话,泪水流满脸庞,“您等我,我一定好好改造,出狱给您尽孝!”
这场相见成了袁某改造的“转折点”。活动后第一个月,他的改造成效得到显著提升,思想汇报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承诺。“以前总觉得改造是为了早点出去,现在才明白,是为了不辜负老娘的等待。”袁某在小组讨论中说。
一拥破隔阂:稚子唤醒父亲的悔悟
“爸爸,你在这里还好吗?”10岁的小宇(化名)怯生生的声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罪犯蔡某尘封的记忆。
10年前,蔡某因犯罪入狱时,儿子还在襁褓中;如今,眼前的孩子已经长到他胸口高,眼神里带着陌生,却又藏不住血脉相连的亲近。
当妈妈在一旁轻声说“这是爸爸”时,小宇犹豫了3秒,然后张开双臂扑进蔡某怀里。这个迟来10年的拥抱,让蔡某瞬间红了眼眶——孩子的肩膀虽然瘦小,却像有千斤力量。“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你妈。”他紧紧搂着儿子,声音颤抖。
亲情的力量在此后迅速显现。蔡某所在的监区政治教导员陈文彬发现,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汉子开始主动报名参加监区文体活动,午休时总捧着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看得入神。“他现在经常盼着拨打亲情电话,每次都要问儿子的学习情况,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陈文彬说。
一诺抵千金:坚守唤醒家庭的责任
“大女儿考上大学了!”当听到妻子的这句话时,在监狱内服刑十余年的罪犯张某突然捂住脸失声痛哭。
他永远都忘不了入狱前妻子说的那句“我等你”。如今,这句承诺已变成十余年的坚守:妻子打两份工供两个女儿读书,大女儿努力学习成功考上大学,小女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我在外面把家撑起来了,你在里面也要努力。”妻子的话虽然平静却有力量。接过妻子递来的照片,两个女儿笑得十分灿烂,张某的心里既欣慰又愧疚。看到照片的后面大女儿写的一句话“爸爸,等你回来,我们一家人去旅游,到时候我给你当导游”,张某的内心从此多了一份期盼。
这份期盼也成了张某的“动力源”。他主动申请加入监区的“技能提升班”,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以前觉得出去后啥也干不了,现在想着,得有本事养活老婆孩子。”张某在给家人的信中说。
亲情,是罪犯教育改造最好的催化剂。近年来,南昌监狱通过常态化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已邀请800余名家属进监帮教,构建起“监狱+家庭”的社会协同改造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改造成效。正如南昌监狱教育改造科负责人林超说:“再冷的心,也会被家人那句‘我们等你’所温暖。”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