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课堂到法庭:少年与法的“双向奔赴”

2025-07-23 14:12:3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为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法律精神融入青春成长之路,近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厦门一中开展了一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60余名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沉浸式体验法治魅力,种下尊法守法的种子。

活动第一站,师生们走进了府院共建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街区——七星法治文化街区。七星路两侧的法律标语、法治雕像与铜版画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古今中外法治文明的演进。

沿着街区,厦门中院的干警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了从古代“商鞅变法”到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节点,解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更对“法治”二字有了具体的认知。

“为什么价廉不能物美?为什么不能用专业改变行业乱象?”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走进厦门中院放映厅,共同观看法治微电影《护光者》。

影片讲述了工业设计硕士艾夏的故事:她曾在菲利克斯电气公司从设计师晋升为高级合伙人,离职后因目睹国内护眼灯行业的质量问题与黑幕,决心设计一款兼顾性价比与安全性的新型护眼灯。

然而,她的前东家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认为其防眩光设计侵犯公司知识产权,且离职协议中“一年内不得参与同业竞争”的条款成了原告的关键证据。

“原来法律不仅有威严,也会考量背后的善意与社会价值。”

故事中,艾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设计理念、为保护青少年视力而坚持创新的初心,与庭审中“法与情”的碰撞形成强烈对比。当看到艾夏的父亲——闽南布袋戏非遗传承人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传统智慧化解矛盾,最终原告撤诉、市场回归良性竞争时,在场同学深受触动。

干警结合影片细节,深入解读了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边界,以及离职协议中同业竞争条款的法律效力。“创新需要法律护航,但法律也会为善意的突破留有空间。”干警的讲解让同学们明白,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准则,更是守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尊重知识产权、坚守商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的底线。

“现在开庭,请法警带被告人张强(化名)到庭!” 

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一场以校园欺凌为背景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始。12名同学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法警、被告人、证人等角色,“原汁原味”还原了庭审全过程。

此次模拟法庭选取的案例,是“张强寻衅滋事案”:被告人张强(南少林武术学校学生)因“教育”同学、泄愤等原因,先后殴打两名同学致轻微伤,其行为已涉嫌寻衅滋事罪。庭审中,“公诉人”条理清晰地出示证据,“辩护人”围绕案件细节展开辩护。

从法庭调查到举证质证,从法庭辩论到最后陈述,同学们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推进,一言一行都透着“专业范”。

庭审结束后,厦门中院刑一庭法官黄晓慧进行了点评:“为什么张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而非故意伤害罪?因为他的殴打行为具有‘随意性’,破坏了校园秩序。”

法官深入分析了校园欺凌的法律边界,提醒同学们“遇到欺凌要勇敢说‘不’,更不能成为施暴者,法律会为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