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郭君怡 通讯员 敖立斌
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深处,成群的狍子在原始林间穿行,柳莺在湿地芦苇丛中欢唱,展现着北疆秘境的生命律动。
“毕拉河林区拥有海拔933.4米的四方山,这里栖息着驼鹿、紫貂、猞猁等珍稀物种,雪兔在杜鹃灌丛中觅食,黑嘴松鸡在偃松林里求偶……”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毕拉河分局政保治安大队大队长王兴国向第一次参加巡护的肖海涛介绍。
7月进入采山季,进出林区人员复杂,为防范非法猎捕,王兴国与其余3名大队民警和平常一样踏上巡山路,从局址出发,驱车半个小时,接着开启步巡模式。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虬曲的林间路上,每到险处,王兴国都会转过身来拉一把身后的队友。
“我们守护的目标遍布于这片深山中。一次巡逻9公里,这个季节基本上一天一次。”扎根林区24年的民警王铁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一行人说话间已走进山林深处,脚下窸窸窣窣的响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悦耳。
“看这蹄印的深度和间距,是成年驼鹿留下的,它应该在这片林子过夜了……”王兴国蹲下身,指着地上的痕迹向肖海涛说。
这个入职不满一年的新警全神贯注地听着。突然,两只狍子从十米外的灌木丛窜出,与巡护民警短暂对视的瞬间,肖海涛慌忙掏出手机,想要开启相机,可惜那两只机警的小家伙一溜烟儿就消失在山林深处,只留下几片晃动的枝条和渐渐远去的沙沙声。
“跑得也太快了……”第一次亲眼见到活生生的狍子,肖海涛有些兴奋,举着手机的手缓缓垂下。
王兴国见状,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这片林子里狍子多着呢,下次一定能拍到!”
说起大队救助过的狍子,王铁的眼中闪着温柔的光。2023年,大队曾救助过一只受伤的狍子幼崽,并将其送到了附近的动物救助场所进行救治,救助站成为民警们“第二打卡地”。
“照顾这只狍崽的每一天都充满惊喜。”王铁边说边笑着划开手机相册,“我总爱给它拍些照片,没想到小家伙特别上镜,渐渐地跟我越来越亲,你看它这个撒娇的小模样。”手机中一张照片里,阳光洒在狍崽金棕色的皮毛上,毛茸茸的狍崽正用湿漉漉的鼻子蹭着民警。
如今,那只被他们亲手照料的狍崽早已重返自然。每当民警在林间发现狍群时,总会不自觉地多望几眼,试图辨认出那个曾经围着他们转悠的“小淘气”。就在王铁向肖海涛讲述这段温情回忆时,不远处传来声响——王兴国正用钳子利落地剪断几处新发现的钢丝猎套。
日头渐高,林间的雾气早已散尽。“来,咱们就地解决午饭!”王兴国从背包里掏出了矿泉水、面包、榨菜。
民警们见状都笑了:“王队,你这‘巡山三件套’真是舍不得换啊!”阳光透过树冠斑驳地洒在枯叶铺就的“餐桌上”。
吃过午饭,王兴国安排大家从另一条路下山。除了民警的日常巡护外,这一双双随时监测的“眼睛”24小时守护在这里。这里冬季长达7个月,盗猎活动一度猖獗,这些监测就是民警们最得力的帮手。
王兴国点开手机上的视频:“这是其他红外监测点的记录,海涛你看……”画面中一只驼鹿妈妈带着驼鹿宝宝迈着大步悠闲地穿过草丛觅食。
“这套红外相机就像个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王兴国滑动屏幕展示着红外相机记录的金雕、灰鹤、马鹿、獾子、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觅食、喝水、散步、嬉戏等多种活动场景,“只要有车辆经过这个路段,系统就会记录下来,连半夜溜达的野生动物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安装完几处监测点,时间已近傍晚。在返回途中,王兴国告诉肖海涛,2005年他刚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见不到野生动物,20年后,在这里走几步就能看见狍子、野鸡在林间穿梭。作为大兴安岭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和守护者,他难掩自豪。
穿梭在茫茫林海,常年的奔波忙碌让王兴国的鬓发早已染白,在逆光中闪烁着银色的微光。坐在副驾驶上的他若有所思,而目光早已穿越层层林海,抵达明日将要守护的远方……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