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张程超
近日,甘肃省玉门市人民检察院组织“益心为公”志愿者对办理的一起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回头看”。眼前景象焕然一新,曾经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已不见踪影,昔日的垃圾堆放点变成了“枸杞晾晒场”,30余座整齐排列的枸杞晾晒棚坐落于环城林网一侧,鲜红的枸杞与翠绿的林带交相辉映,成为了路旁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5年4月,“益心为公”志愿者提报的“建筑垃圾围城”线索引起玉门市人民检察院的高度关注,随即开展了专项监督工作。检察干警对农村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流向开展调查,发现了某乡镇环城林带周边露天倾倒、堆放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损害公益问题。这片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多点散乱分布的“人造垃圾场”,不仅存在污染环境风险隐患,还影响周边居民人居环境,更直接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针对该线索,玉门市人民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立案调查后向监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监管单位依法履行环境治理主体责任,限期集中清运各类垃圾并做好后续用地规划。镇政府收到检察建议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组织机械和人力对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为确保整改问题不反弹,镇政府以项目服务方式激活清理后的地块,搭建30余座枸杞晾晒棚,免费向周边农户开放,通过产业帮扶既解决了建筑垃圾乱堆乱倒影响人居环境问题,也解决了农户晾晒枸杞时场地不足、减产减损的难题。
从“环境痛点”到“振兴支点”,从“垃圾场”到“晾晒棚”的蝶变,是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协同发力、守护公益的鲜活例证。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更多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问题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以扎实履职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乡村焕发新颜,为乡村振兴注入检察力量。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