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西凤山:深耕乡土解民忧 情系田间护安宁

2025-07-22 17:59: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实习生 韦俊雅 通讯员 韦春辉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公安局紧扣山区农业县特点,将警务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以“矛盾调解在田间、服务下沉到家门、交通守护到村屯”为抓手,探索出具有壮乡山区特色的乡村警务模式,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织密乡村平安防护网,让“安宁”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色。

共筑田埂“调解室” 矛盾化解在源头

“李叔,这垄地的边界咱们按老账本画清楚,以后别再闹心了!”在平乐乡洪力村的油茶地里,民警在田垄上用树枝勾勒地界,成功化解了两户村民持续半年的土地纠纷。这是凤山公安“田间地头调解”的日常一幕。

针对山区农村“一垄地、半亩田”易引发纠纷的特点,凤山公安创新推行“1+2+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组建以民警为核心,综治人员、村干部为骨干,乡贤、族老、老党员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田间地头和事佬”调解队,形成“民警主导、多元参与、就地化解”的矛盾调处新模式。调解中,将村规民约与法律条文结合,用壮语、瑶语讲清道理,让群众听得进。

凤山公安总结出“农忙时聊家常、农闲时讲政策”的工作法,联合司法部门、公职律师等深入田间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建立“矛盾隐患周排查、月研判”制度,通过日常走访了解群众诉求,对宅基地纠纷、林地纠纷、婚恋纠纷等登记造册,联合乡镇综治办提前介入。今年以来,全县公安机关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调解矛盾纠纷262起,成功率达99.2%,信访量同比下降42%,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乡”。

做实家门“暖心贴” 服务送到心坎上

凤山部分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儿童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凤山公安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推行“三上门三到位”服务机制:上门办户籍业务,确保特殊群体办证到位;上门宣传安全知识,确保防范意识普及到位;上门解急难问题,确保民生诉求回应到位。要求民警在上门办理户籍业务时,深入了解群众困难和需求。通过发放警民联系卡,建立“警民联系群”,群众线上提出诉求后,民警24小时内上门回应,小到家电维修协调,大到政策咨询解答,实现“诉求不落地、服务零距离”。

为让服务更精准,凤山公安通过日常走访绘制“民情地图”,标注每个村屯的特殊群体、隐患点位、产业分布等情况。在春耕秋收以及节假日等节点设立流动警务车,为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提供户籍代办、农机安全检修等服务,并同步开展法治宣传与安全隐患排查,切实筑牢乡村安全防线。今年以来,流动警务车驻村服务186次,上门办理证件423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37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80余件。

拓宽乡村“安全哨” 筑牢交通防护线

凤山乡村道路多为盘山公路,弯多坡陡,农用车辆违法载人、无证驾驶等问题曾是交通事故高发诱因。为筑牢交通安全防线,凤山公安构建“民警+劝导员+村干部”的联动劝导体系,在赶集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早查+夜巡”,重点查处酒驾、无牌无证、违法载人等行为,并结合典型案例制作壮汉双语宣传册、短视频,通过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循环推送,让“一盔一带”“不超员不超载”成为村民共识。

针对雨季道路易滑易塌方的特点,凤山公安联合公路管理部门建立“隐患排查——预警——处置”闭环机制,通过在临水临崖路段加装波形护栏、设置智能警示灯、组织村民排查道路隐患等方式,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据统计,2025年凤山警方在乡村道路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84起,教育群众2300余人次,酒驾、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同比下降34%。

从田间地头的矛盾化解到农家院落的贴心服务,再到乡村道路的安全守护,凤山公安用实干赢得民心。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不仅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安全基石,更让大山里的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下一步,凤山公安将以更细致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书写乡村平安新篇章。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