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实习生 陈晓霞 李宛婷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监狱在自治区监狱系统中率先将玉石雕刻艺术引入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经过四年探索,摸索出了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化罪犯的教育新路子,为提升教育改造质效提供创新性实践样本。
7月16日,“平安广西•见证法治新篇”主题采访团走进柳州监狱,深入了解这一以“美”为媒、以“艺”化人的教育改造方式。
雕琢下的心灵蜕变
在柳州监狱教学楼三楼的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内,10余名罪犯端坐在工作台前,手持工具,在石料上专注雕琢。约100平方米的教室里,《陋室铭》等精美玉石成品琳琅满目,或温润如脂,或剔透似冰,氤氲着迷人的光泽。
“以前总觉得日子熬不到头,现在每天和玉石打交道,才明白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就像改造自己,急不得。”罪犯杨某说。曾因余罪加刑而消极沉沦、麻木迷茫的张某,在进入实训室学习玉石雕刻后,重燃改造信心,如今积极向善;过去情绪浮躁的沈某,经过玉雕技艺的“温养”,言谈举止间多了沉稳;玉雕作品《陋室铭》作者之一吴某,主动学习美术基础和传统文化,成长为组内技术核心,计划出狱后利用家乡鸡血玉资源,带领乡邻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琢磨玉石的过程,也是琢磨做人的过程。”吴某对“琢玉雕心 以美引善”有一番深刻的感悟。
让非遗技艺成为改造“利器”
“这方《陋室铭》玉雕,每一笔刻痕都藏着静心的道理。”柳州监狱一级警长张涛介绍,选择玉石雕刻作为教育载体,相较于传统课程,玉雕艺术通过形象思维传递抽象道理,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罪犯学习。
张涛既是柳州监狱的一名警察,又是海派玉雕特级大师、国家级玉雕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柳州工匠提名、柳州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与同事李波等人均热爱传统文化且研习玉雕多年,具备玉雕基础技术教学能力。2024年,“柳州监狱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挂牌。
为让这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柳州监狱组建以张涛等人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理论+实操+文化”的三维课程体系。课堂上解析“玉不琢不成器”的哲理,用玉雕孔子像诠释“仁”,以关公造型讲解“义”;实训中手把手传授打磨、镂雕技法,细致到握工具姿势与发力角度。
团队精心编写的教学教材内容,以重启人生的勇气、感恩尽责的担当为基调,以文化认同和爱国教育为核心。张涛研发的课件《戏说玉雕与文化》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章节,所提倡的“仁、义、智、勇、洁”为人处世标准契合监狱改造罪犯目标;《以炉瓶工艺阐述求平安之理》用玉雕布局诠释“和谐之美”,以“切磋琢磨”的玉雕技法隐喻“切磋就是修身、琢磨便是养心”,勉励罪犯提升改造信心。
多方合力提升教育改造质效
“柳州监狱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是“柳州监狱先模创新工作室”的升级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相结合。
为提升教学质量,柳州监狱借助社会力量让课程“活”起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汪旻远程优化课件,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方聪定期到监狱传授奇石雕刻技艺,更带来“依托柳州奇石资源创作”的新思路,《柳州味道》等石雕作品成为实训室的特色成果。
如今,柳州监狱这项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果实:出自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的《陋室铭》《故乡的云》《柳州味道》三件集体创作作品通过2025年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复审。更深远的变化藏在细节里:曾经冲动易怒的罪犯学会了“慢下来”,浮躁的心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变得沉稳,积极改造氛围日益浓厚。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