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鹏
为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质效,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以“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为目标,构建起前段过滤、中段攻坚、末段治理、全段夯基的四段治理体系,围绕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全力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前段过滤”环节,大通做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依托“1234敲门行动”,大通发挥村民警、专兼职网格员、单元长、楼栋长、村(社区)干部及法律顾问“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层工作优势,以“一敲、二问、三查、四叮嘱”方式开展拉网式排查。第一轮“敲门行动”覆盖全县14万户,解决困难问题85件,化解矛盾纠纷166起;第二轮针对重点矛盾再排查、再梳理、再化解,解决问题223个,化解纠纷14起。目前“敲门行动”已转入常态化。
在线下摸排化解的基础上,大通搭建了“精治通”线上平台,群众通过扫码即可上报发现的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问题,问题会自动发送到网格员、网格长手中,进而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创新打造县、乡两级积分超市,鼓励群众反映问题获取积分,激发群众发现各类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为发挥“中段攻坚”最大作用,大通深入推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重点打造县级综治中心。记者了解到,大通县综治中心毗邻县委县政府,采用“9+35+N”模式(9个服务岗位,35名骨干人员,N个入驻部门),推动重点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入驻,制定了20项工作流程与规范,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受理、化解、转办、移送、反馈等工作,做优县级综治中心一站式资源集成。通过专业化培训,做实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完善“大调解”服务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落实,常态化滚动式、专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站式处理。
“末段治理”的重点是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大通县加强重点地区及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巡逻防控,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整合“红袖标”“蓝马甲”等群防群治力量,紧密融合智能化治安防控系统,部署9架无人机参与“空中巡防”,形成“空地一体、联防联控”的全方位、多维度治安防控网络。同时,根据“五查五包五档”机制、《大通县婚姻家庭风险等级赋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梳理,对婚姻家庭纠纷建立三级四色管理办法,实行三方会商、四方联动、多方联调,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可追溯。
为做好“全段夯基”,大通县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招聘35名网格员下派至基层,健全“县、乡(镇)、村、组”四级网格体系,村(社区)综合网格按“1+1+X+N”模式配备,制作微网格公示牌,加强单元长、网格长、民警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完善“敲门入户——收集问题——建立台账——跟踪督办——回访问效”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开展网格服务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大通县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网格员工作手册》,举办大通县“通达杯”平安建设知识竞赛暨网格员大比武活动,组织乡镇政法委员开展提升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训班,安排网格员在业务繁杂的社区进行为期两周跟班实践,召开网格员工作例会和工作调度会等,进一步提高网格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过硬、调解技术娴熟的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使其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力军,着力打造“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社会治理格局。以“五零”为目标开展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构建“大巡逻、大守护、大防控”体系,目前,全县已打造191个“五零”示范村,选树可推广的星级“五零”示范村18个。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