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鲍静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劳务纠纷案件,经过执行干警的调解,当事人如约拿到了20余万元的欠薪。
据悉,当事人王某曾受雇于刘某坤经营的料场,工程完工后,刘某坤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劳务报酬,后虽出具欠条并由两位好友担保,却始终没有兑现承诺。王某多次讨要无果后诉至鄠邑区人民法院,法院依法判决刘某坤支付20余万元劳务费。判决生效后,刘某坤仍以“资金周转困难”“经营不善”为由拒不履行,王某遂向鄠邑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刘某坤态度强硬,对执行干警的传唤消极应对。面对这一情况,执行干警没有急于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选择用调解方式推动问题解决。
执行干警先后五次约谈刘某坤,向其详细阐明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严重后果,包括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罚款乃至司法拘留等,也从情理角度耐心劝导,讲述劳动者讨薪的艰辛,引导其换位思考。同时,执行干警与刘某坤的担保人沟通,明确担保责任及案件利害关系,推动担保人共同参与督促。
沟通中,执行干警了解到刘某坤的孩子刚踏入社会,工作上属于初期奋斗阶段,刘某坤又是个慈父,便巧妙的引导说:“如果是您的孩子在外打拼,若他的老板拖欠工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
刘某坤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外打拼的不容易,他恍然大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马上筹措资金,一定结清拖欠工资。
次日,刘某坤如约将20余万元的拖欠工资交给了王某,抱歉的向王某表示:“钱早就该给您了,不能让老实人既流汗又流泪。”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