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刘叶思:是“法官妈妈”也是“知心姐姐”

2025-07-21 14:38:1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文琪

法治副校长:刘叶思,女,1984年出生,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梅山产业集聚区人民法庭副庭长。先后获评浙江省“八五”普法中期成绩突出个人、浙江最美家庭、入选宁波市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获评北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得个人嘉奖等荣誉称号。她始终倾力于未成年人审判和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假日学校讲师团,组织“小候鸟”旁听法治公开庭,参加“小星星法制讲堂”等各项普法公益活动,走进任职法治副校长的中小学开展法治宣传系列活动及普法知识讲座,筹备并申报北仑区儿童友好项目暨“童护航”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为未成年提供更多法治教育场所。

法治小记者:付雨桐,女,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三学生,北仑中学法学社成员,首批法治小记者,喜爱书法、跑步、阅读,是同学们眼中的“法律守卫者”。

特意没穿制服去他的学校

五年级的小学生比我想象的还要冷静,知道父母要离婚,他说离了吧对大家都是解脱

他能准确分析离婚对于家庭的所有利弊,他说已经和其他单亲家庭的同学讨论过未来的生活

他说自己经常一个人放学回家,自己做家务,自己做饭吃

他说喜欢一个人坐在安静的路边或公园,只是不想回家

他不停抠着手指甲,几乎快要流血

他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事与愿违

成熟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心疼

这是一条2024年的朋友圈,发布人是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梅山产业集聚区人民法庭副庭长刘叶思,长期从事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的她,是孩子们口中的“法官妈妈”,也是深耕未成年人普法一线的法治副校长。

2018年,刘叶思开始担任辖区内2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从审判台到讲台,担任法治副校长这八年来,她以法为笔,以爱为墨,在“豸护未来”品牌的旗帜下,用一场场生动的法治课堂、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交流,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为他们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的法治成长路。

从法庭到课堂的“双向奔赴”

“法官阿姨,做了坏事是不是就会受到惩罚?”在北仑区社区假日学校的教室里,面对孩子们稚嫩的提问,刘叶思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出模拟法庭的道具:“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法官断案’的游戏吧。”

这是刘叶思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日常缩影。作为北仑区人民法院“豸护未来”品牌“护青阳”子品牌的核心成员,她深知,未成年的司法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除了落实好“1435”刑事审判工作模式,构建“12345”民事审判工作机制等工作外,普法工作也不能停留在法条宣讲。为此,她创新推出“沉浸式普法”模式:在模拟法庭上,她手把手教孩子们敲响法槌;在小记者对话会上,她引导孩子们围绕“校园欺凌如何维权”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今年7月的“青阳问法”小记者对话会上,刘叶思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小林的故事。这个曾因贩卖大麻获刑的15岁少年,在她的跟踪帮教下重返校园。“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回头。”她用真实案例告诉孩子们,法律不仅是约束,更是保护。

这种“以案释法”的方式,正是“护青阳”品牌“教育、感化、挽救”理念的生动实践。刘叶思说:“法治副校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孩子们的双向奔赴。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公平正义的好奇;我们的每一次解答,都是在播种法治的种子。”

在ta们心里点亮爱的微光

刘叶思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工作笔记,其中一页标记了提醒事项,那是小豪的生日。

小豪的父母从未出现在庭审现场,这个从贵州来宁波打工的16岁少年,因盗窃陷入迷途。前年小豪生日,刘叶思带着蛋糕出现在少管所。“蜡烛亮起来的时候,我在他眼里看到了光。”那一刻,她更加坚定:法治副校长的职责,不仅是普法,更是用温暖化解隔阂。

这份温暖,同样融入了她的普法课堂。在“豸护未来”主题活动中,她会设置“法官树洞”环节,让孩子们写下不敢说的困惑。有个女孩曾写道:“爸妈离婚了,我是不是没人要了?”刘叶思分享了自己办理的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法官如何通过心理评估帮孩子选择更适合的成长环境,如何用因未爱机制下的《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手册》明确父母的责任。“法律会保护每一个孩子,就像阳光不会落下任何一朵花。”她轻声告诉她。

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她早早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将心理疏导技巧融入普法工作。在“仑小豸”普法课程设计中,她主导开发部分普法小游戏,把预防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转化为游戏关卡;在与年轻法治副校长的交流中,她分享“如何用孩子的语言讲法律”,带动更多干警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微光”。

用种树思维守护少年成长

“叶思阿姨,我们想做一期 ‘法庭一日体验’的报道!”今年暑假,三名法治小记者向刘叶思发出邀请。在她的协调下,孩子们走进梅山法庭,亲眼见证了一起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的审理。

“看到他们举着话筒认真提问的样子,我知道法治的种子已经发芽了。青阳,是春天的雅称,也比喻青少年,起这个名字我们就是希望能让更多孩子们心中的法治种子茁壮成长,就像我们院里的那棵樱花树一样。”刘叶思说。作为“豸护未来”品牌建设的骨干力量,她始终认为,法治副校长的工作是“惩防并举”的重要一环:既要在法庭上坚守正义,更要在课堂上播撒预防的种子。

为此,她推动建立“法治副校长+小记者”长效互动机制:组织小记者参与案件旁听后的“青阳问法”,在问答中让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指导他们采访法官,用孩子的视角记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为“护青阳”品牌的特色普法教材。

如今,北仑区人民法院的“豸护未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已形成“护青阳”“因未爱”“仑小豸”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而刘叶思指着院里的樱花树说“你看这树,扎根越深,花开越盛。”她说,法治副校长的工作就像种树,或许看不到即时的收获,但每一次对话、每一堂课,都在为孩子们的未来积蓄力量。

活动当天的队伍里有位特殊的小嘉宾,他便是开头那条朋友圈的主人公,这一年多来刘叶思和他保持联系,他也很喜欢这位既像妈妈一样温柔又和姐姐一样能说心里话的法官,一收到刘叶思的邀请,他立刻答应了。

从法庭到校园,从法槌声到欢笑声,刘叶思用十五年的坚守诠释:真正的法治教育,是让孩子们相信,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身边可感的温度;不仅是约束,更是成长的铠甲。而她,永远是那个站在岔口的引路人,以法为炬,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蓝色与灰色交织处:我触摸到的法治温度

法治小记者 付雨桐

当我第三次站在北仑区人民法院的白色台阶上时,我从母亲处收到了我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消息。阳光把台阶照得发亮,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这条路的起点,或许就是那天敲响的法槌声。

第一次出发去北仑区人民法院的前一晚,我在日记本上打了半页草稿。想象中的法官应该像电视剧里那样,眉头拧成“川”字,说话带着冰碴儿。可当穿灰色制服的法官阿姨刘叶思笑着喊出“雨桐”时,我攥着笔记本的手突然松了。她领我走进审判庭,红木长椅被阳光晒得暖暖的,被告席上方的牌子像块安静的积木,和课本里“庄严肃穆”的描述不太一样,又好像更真实。

“嘭!”法槌落下的瞬间,我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审判长的声音穿过话筒,每个字都像落在玻璃上的雨珠,清晰又有分量。律师展示证据时,我盯着投影里的文件,突然想起法治课上老师说的“法律是尺子”——原来这把尺子真的会量清楚每一件事,不偏不倚。庭审结束后,我追着法官阿姨问:“您敲法槌的时候,手会抖吗?”她笑得弯起眼睛:“第一次会,但想着手里握着别人的信任,就稳了。”旁边的法官姐姐递来一颗薄荷糖:“就像你解数学题,越认真越从容呀。”薄荷糖在嘴里化开时,我突然懂了:严肃不是冷漠,是对公平的认真。

第三回来法院,我好像已经有点熟悉这里了。跟着法警姐姐转场时,我像闯进了“正义装备库”。警棍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爬上来,突然觉得自己像漫画里举着武器的正义使者。试戴手铐时,咔嗒一声锁上的瞬间,我赶紧喊停:“这要是真锁住坏人,得多大的力气呀?”法警姐姐掰着我的手腕教我卸力:“不是靠力气,而是靠技巧——就像你们考试,死记硬背不如找方法。”她教我们叠盾牌阵,阳光从训练馆的窗户斜切进来,把我们的影子拼成了一座小小的堡垒。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报考警校时填的志愿表,原来“保护”这两个字,藏在这么多细节里。

那天回去的路上,我数着法院门前的台阶,一共28级。以前总觉得 “正义”是个很高大上的词汇,像挂在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摸不着。可那天我摸到了——是法警叔叔训练时湿透的制服,是法官姐姐补充回答时眼里的笑意,是警棍上冰冷的温度,也是法槌落下时,心里那声轻轻的“原来如此”。

再翻开那天的日记本,草稿旁边多了一行字:“原来藏蓝色的梦想,早就种在法院的台阶上了。”等开学穿上警服,我大概会想起那个握着警棍的下午,想起法官阿姨说的“信任”,然后告诉自己:未来的路,也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就像那天数过的每一级台阶。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