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文琪
法治副校长:彭晓晓,女,汉族,198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柴桥人民法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担任北仑区柴桥中学、柴桥小学的法治副校长。曾获得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法治宁波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打造的“彭不红直播间”普法短视频品牌、“因未爱”未成年人心理观护机制将跨界守护进行到底。
法治小记者:李慕涵,女,宁波市新碶中学八年级学生,北仑区新时代好少年,曾获浙江省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二等奖,北仑区好书推荐读后感组一等奖,小板凳故事会志愿者,善于观察总结,擅长写作与演讲。
“大家好,欢迎来到彭不红直播间。”
“同学们好,我的大名叫彭晓晓,小名叫彭友。”
线上,她是风趣幽默的“普法达人”;线下,她是亲和力满分的“法官阿姨”。从司法裁判者到成长引路人,彭晓晓以法治副校长为纽带,织就一张“花式普法+法校共育”保护网,让司法的阳光悄悄溜进孩子们的书包、铅笔盒,住进他们的心里。
彭晓晓说,“好彭友”的魅力在于陪伴。通过构建立体化、沉浸式法治教育体系,运用别出心裁的普法招数,她让法治陪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体验。
“同学们快看,有趣的法官阿姨又来啦!”每次走进校园,彭晓晓会被孩子们层层围住,因为她总能带来惊喜。生硬的道理讲不进童心,所以彭晓晓设计了“普法飞行棋”“我的小小法官梦”“法治画扇”等互动小游戏。“我们国家的根本法是什么?”彭晓晓站在“普法飞行棋”的棋盘旁出题,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兴奋地跳起来:“我知道!是宪法。”“恭喜你答对了!”周围响起孩子们的欢呼与掌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种子也悄悄在童心里发了芽。
这是彭晓晓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日常缩影,但“好彭友”的法治陪伴不止于此。“彭不红直播间”的镜头前,彭晓晓举着自制的“成长装备包”妙语连珠,解构“三禁三防三自”守护指南。作为“彭不红直播间”的主创和主演,四年多来,彭晓晓和团队打磨了多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视频。不少孩子成了“彭不红直播间”的小粉丝,当他们围着彭晓晓催更的时候,正是法治教育从“走进校园”到“住进心里”的生动注脚。
沉浸式法治教育怎么少得了法庭开放日呢?近三年来,柴桥法庭共组织青少年开放日12次,覆盖师生500余人次。今年7月,彭晓晓接待了三名特殊的小客人——“法治小记者”。她带着小记者像探秘一样走遍了法庭的角角落落,介绍立案、调解、开庭等各个程序,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与困惑。“黑色很沉,穿在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后背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试穿法袍的体验深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一并记住的还有彭晓晓弯腰帮他们整理领子的画面,对青少年法治信仰的温柔塑造也许就在那一瞬间。
如果说陪伴是对孩子无声的告白,那解忧就是“好彭友”最温暖的回应。在与孩子的接触交流中,彭晓晓发现孩子们的成长不总是晴天,所以她总是蹲下来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悄悄话,尽己所能解决孩子们的烦恼与忧虑,治愈破碎的童年。
“彭法官你放心,现在孩子很阳光。”2024年5月,彭晓晓在外出调查过程中,收到了小花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和照片,照片里小花正在参加学校运动会,笑得很灿烂。
在日常办案以及开展普法课堂的过程中,彭晓晓敏感地发现父母离婚、家庭变故等因素很可能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进而阻碍孩子健康成长。正如她在全省法院先进事迹宣讲中提到的,为了更好走近当事人,她自学了心理学。2023年底,还探索建立了“因未爱”未成年人心理观护机制。小花是第一个接受心理疏导的孩子。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彭晓晓通过与小花的交流感受到了她的焦虑与不安。在彭晓晓的组织下,心理观护团迅速对小花及其父母开展双向心理辅导,并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案子判决后,“判后回访+校园观护”才刚刚开始。在校园开展普法课堂之后,彭晓晓会在远处偷偷看看小花,她也与小花的班主任保持着联系,实时关注小花的学习生活情况,把父母离婚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事们常说,彭晓晓大大咧咧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在这场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中,彭晓晓一直努力用自己的微光去影响和呵护孩子。2025年“因未爱”机制被进一步拓展优化,纳入北仑区人民法院“豸护未来”未成年人司法工作品牌,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这个机制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向阳而生。
护“未”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彭晓晓还打造了“法治副校长+”工作矩阵:加入柴桥街道“薪少年”家校社协同共育家庭教育师资团,参与郭巨街道“海娃民主学堂”平台共建,探索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法治教育新途径;逐步培养“彭不红直播间”普法主播,打造柴桥法庭“守护小队”,不断壮大未成年人保护队伍……她说想做孩子们一辈子的“好彭友”,用陪伴和解忧守护天真的笑脸。
法律的重量与温度
法治小记者 李慕涵
第一次走进柴桥法庭,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想象中的法庭是冷冰冰的,连空气都带着棱角。
但是当彭晓晓法官笑着朝我们招手时,那笑容像块温乎乎的棉花糖,一下子把我的紧张融化了。
她带我们揭开法庭的神秘面纱——原来,这里不仅有庄严的审判庭,还有调解室,很多纠纷不用“对簿公堂”,而是通过沟通化解。
她带我们转法庭时,我最眼馋那件挂在墙上的黑色法袍。“想试试吗?”彭法官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当法袍披到肩上,我差点趔趄——原来它比我书包里装着课本时还沉!布料蹭着胳膊,像有只无形的手轻轻把我的肩膀往上提。“这不仅是衣服的重量,更是责任的重量。”彭法官帮我理衣领时,我摸到领口内侧绣着的小天平,针脚密密的,像谁把“认真”两个字缝在了里面。
彭法官举着一摞文件给我们看,纸页哗啦啦响。“当事人提交的是‘材料’,法官认定的才是‘证据’——差一个字,天壤之别。”原来,法律不是“我觉得”“我以为”,而是用最严格的规则筛选真相。这份“较真”,是法治的根基。我突然想起之前班里评“文明小组”,明明我们组扫了地,却因为没拍照片被驳回,当时还委屈得掉眼泪。现在才懂:原来“凭事实说话”,在哪儿都一样重要。
后来,我们旁听了殷庭长审理的刘某ETC诈骗案。他用锡纸屏蔽信号,偷逃高速费3万多元。当法警带他进来时,我心跳加速——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证“法网恢恢”。但判决结果出乎意料: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我很疑惑,问法官什么是“缓刑”?法官解释说,缓刑不是“放过”,而是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他遵守规定、定期报到,就能重新融入社会。这让我看到——法律不仅有钢铁般的规则,也有春风般的温度。
我们还跟着五年级的同学们模拟了一场庭审。看着“小法官”一本正经地敲法槌,“小法警”押送“被告人”,我们笑了,但也更懂了——法庭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守护公平的“人间天平”。
曾经,我觉得法律是“大人的事”。但这次经历让我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同学矛盾若处理不好,可能演变成校园欺凌;法律保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像隐形盾牌,守护我们的成长;法律需要敬畏:就像刘某案——再小的欺骗,终会付出代价。
法律的重量,是责任;法律的温度,是希望。作为青少年,我们或许不用穿上法袍,但可以做到:学法——了解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守法——哪怕没人看见,也要坚持对的;护法——遇到不公,勇敢发声!
柴桥法庭的彭法官说:“让每一个案子经得起考验。”这句话刻在我心里。今天,我想对所有人说:“我们法治小记者,就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用笔记录真相,用行动守护公平!”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