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通讯员 韦晋 江飘飘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是古思起义红色革命发源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获评来宾市法院第一批“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忻城县人民法院古蓬人民法庭,将古思起义精神融入到司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秉承“案小事不小”的理念,多措并举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2024年以来,该法庭受理案件282件,调撤率达68.5%,结案率达100%。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前端
古蓬法庭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融入地方多元共治大格局,构建以法庭为中心,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和社区(村委会)常态化开展调解工作,快速响应、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黄某的父亲蓝某是某单位的退休职工,名下有一套宿舍,黄某及其母亲黄某某长期居住在该房屋。2017年,蓝某去世后,黄某与其单位签订协议,约定黄某可免租居住该房屋,同时约定若上级部门及单位需要征收房屋时,黄某需无条件搬离。2020年,单位职工宿舍需拆除重建,该单位联合地方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多次动员黄某搬离,均遭拒绝。2024年8月,单位将黄某诉至忻城县法院。承办案件的古蓬法庭在了解案情后,第一时间启动“府院联动”机制,与当地党委政府、司法所等沟通并组建联合调解小组,凭借多方联动合力和专业调解能力,最终成功动员黄某搬离该房屋,化解了这起纠纷。
2024年以来,古蓬法庭联合政府部门、司法所、派出所调解案件10余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同时,古蓬法庭以开展“无讼村屯”创建工作与“一村一法官”活动为契机,深入辖区多个村屯开展送法上门、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以实际行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群众获得感。
“指尖上的诉讼”让群众少跑腿
近日,一起特殊的跨国离婚纠纷案,在全国法院移动办公办案系统助力下得以调解结案。
何某起诉与在越南工作的胡某离婚,双方本已达成离婚协议,却因跨国沟通难题,陷入“材料难送达、协议难签署”困境。古蓬法庭主动作为,多次调试设备,借助智慧办案系统,让远在越南的胡某顺利接收材料、签署调解协议。
从“跨国奔波难”到“指尖点一点”,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婚姻纠纷,更彰显了司法服务的温度与效率——无论距离多远,科技赋能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便捷诉讼”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司法实践。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深入推进,科技法庭迭代升级,5G与互联网深度融入司法场景。古蓬法庭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构建线上诉讼网络,大力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远程调解、线上开庭、电子送达等“云”办案模式,让身处异地的当事人免去来往奔波。
2024年以来,古蓬法庭网上审核立案79件,网上调解、开庭审理案件共计30件,电子送达215件次,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
变“坐堂问案”为“送法上门”
“同村居民,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和为贵,莫让一时冲动毁了多年的邻里情谊……”5月16日,古蓬法庭深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红渡镇六纳村,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在村委会大院中审理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村民旁听庭审,法官不失时机地向村民进行普法。
“巡回法庭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比单方面宣传法律条文更有效。”红渡镇六纳村党总支部书记莫秋兰表示,此次庭审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有了新期盼,依法维权成为辖区群众遇到法律问题的主要选择。为此,古蓬法庭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治大餐”。
古蓬法庭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走进学校、村屯、企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2024年以来,已开展法治“四进”(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10余场次,及时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