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检察蓝守护“隐私红线”

甘肃通渭:检察监督助推政务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双赢”

2025-07-18 10:38:0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卢瑞

“现在政府公示信息会给身份证号等信息打码,安心多了!”曾经因个人信息被过度公开而忧心忡忡的村民张某,如今面对公示栏中经过规范处理的惠民补贴名单,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两年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该地部分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公民个人信息过度公开问题,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系统性整改,这起案件从“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柔监督”实现“硬效果”,被中国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评为全国公益诉讼优秀案例。

通渭县人民检察院并未止步于“案结事了”,而是持续开展监督“回头看”,回访结果显示,个人信息保护的“防护网”不仅织得更密、更牢,更在实践中不断升级完善,为这起优秀案例增添了生动的实践新篇

时间回溯到2023年3月,在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某村公示栏公示的《光伏收益劳务补贴人员花名册》等公开表册引起了通渭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李启民等人的注意,“这份花名册把群众的银行卡号都公开了?”“家庭门牌号写得这么精确?”李启民皱紧了眉头,高度的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这绝非孤例,背后可能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经分析研判,2023年3月,办案团队详细制定了调查方案,确定了调查思路和方法,深入到18个乡镇对辖区内政府公开信息进行全覆盖走访调查,发现村务公开栏中张贴的惠民性补贴等表格中未隐去公示对象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个人信息,行政机关将公民个人信息“过度曝光”问题普遍存在,极大程度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公民隐私的“红线”亮起了红灯。通渭县人民检察院确定各乡镇政府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并于2023年3月立案。

办案团队梳理出大量过度公开的实例,精准定位了泄露风险点,并深入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为精准监督筑牢法律根基。在与行政机关充分沟通磋商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听证的方式稳妥推进案件办理,2023年3月,通渭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和行政机关代表召开公开听证会。“我们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对‘最小够用’原则的理解偏差和操作规范缺失,部分工作人员只想着‘应公开尽公开’,却忽视了公开内容中个人敏感信息的‘过滤’。”听证会上李启民分析道,“这些敏感个人信息可以挖掘出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听证员一致表示,该类问题不是个案,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建议检察机关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整改,妥善保护群众个人信息安全。

掌握充分证据后,检察机关果断亮剑,2023年4月,向涉案乡镇共制发诉前检察建议18份,建议其对辖区内公开场所已张贴的存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公示文件进行撤换或去标识化处理,规范公民个人信息公开限度和范围,防止个人信息泄露,要求两个月内依法整改。

该案办理中还主动邀请农民志愿者参与,参与磋商、跟进监督、公开听证、整改验收等办案环节,让农民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亲历司法办案。

收到检察建议之初,办案团队用详实的案例和法理,耐心阐释过度公开的危害与合法公开的路径,行政机关从理解到落实,检察建议“落地生根”。涉案乡镇随后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整改工作小组,制定整改措施,逐项逐条全面排查整改。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促进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双审“把关”引入“公开内容必要性审查”和“个人信息影响评估”双机制。通过督促整改,辖区内332个行政村公开栏公示信息撤换或去标识化处理,公开栏中的个人信息实现了安全“加码”。

检察监督不能止步于建议发出,跟踪问效、巩固成果同样关键。自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办案团队多次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监督,针对部分较为偏远乡村出现问题反弹的情况,督促乡镇政府履行责任的同时精准施策,联合乡镇政府开展“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的专项普法培训,从意识源头解决问题,一位曾认为“没必要太较真”的村支书坦言“培训用的真实案例触动很大,现在知道保护乡亲们的信息马虎不得,这是法律责任”。

2025年6月,办案团队再次进行回访,通过实地查看信息公开后台系统、随机抽查近期公开文件、查阅台账记录、与工作人员、村民座谈等方式,深入检验整改落实情况。“那次检察建议,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课,我们的整改行动也得到群众的认可。”再次见到回访的检察官李启民,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人指着修订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操作规程》介绍道:“现在,公开内容必要性审查和个人信息影响评估已成为规范流程。”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