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江苏灌云智慧警务织就“水域安澜网”

2025-07-17 15:39:3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何丽婷

聘请“小安全监督员”、组建“平安水岸巡逻队”、配备“水上救援机器人”……今年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公安局创新构建警校、警民、水岸“三位一体”联动模式,织密覆盖宣传、巡防、应急的立体化“安全网”,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守护,为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蓝色屏障”。

多维宣传

“同伴落水,能直接跳下去救吗?”“不能!”“哪些地方最危险?”“池塘边、河边!”

在灌云县“小安全监督员”培训活动现场,稚嫩的童声应答此起彼伏。民警通过生动的情景互动,将防溺水自救互救的技巧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对表现优秀的小朋友授予“小安全监督员”称号,推动其从安全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提醒身边的小伙伴们远离危险水域,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区域”的辐射效应。

6月底,灌云公安联合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集中开展“暑期安全最后一课”。民警通过剖析真实案例、播放警示片,结合救生衣、救生圈等器材进行示范,指导孩子们如何科学自救、施救,让防溺水知识从书本“跳”进现实。今年暑期前,已完成校园宣讲40余场,覆盖师生超过2万人。

如果说校园安全教育是播撒种子,那么社区宣教则是让安全意识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扎根。灌云公安发动红岛义警、志愿者组建“防溺水义务宣防队”,深入田间地头、广场集市,用亲切的灌云方言开展“拉家常”式宣讲。同时,利用警民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等线上平台,每日推送天气预警和安全提示,形成线上线下齐发力的宣传矩阵。

水域巡逻

灌云县河网密布,这既是自然的馈赠,也对安全防护提出严峻考验。如何守好这片“水域沃土”?灌云公安的答案是:用脚步丈量。

灌云公安联合水务、环卫部门,将全县水域绘制成一张精细的“风险热力图”,并组建起一支由民警、义警、河道保洁员、企业安保人员构成的“平安水岸巡逻队”。这些流动的“平安岗”如同移动哨所,每日深入重点水域,一旦发现险情,立即劝离或报警。

盛夏时节,步巡队踏着近40℃的高温穿梭在河岸边,警灯在暮色中闪烁,成为一道最令人心安的风景线。灌云公安还组织警力驾驶巡逻车,随车携带救援装备在重点水域开展常态化巡逻,并充分利用水域附近视频监控,动态监测辖区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展开救助。

防患于未然,是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灌云公安联合镇街力量,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进行“销号式”整治。截至目前,已为临水陡坡加装防护18处,在野泳高发地段增设“救生杆、安全绳、救生圈”三件套210余件,并悬挂醒目警示牌,从源头上拧紧了“安全阀”。

智慧赋能

“快!有人落水,带上‘水上救援机器人’!”这是灌云公安水域救援综合演练中的紧张一幕。接警后,巡特警队员火速赶赴现场,橘色的“救援机器人”如利箭般劈波斩浪,迅速抵达落水者身边。这个被称为“会跑的救生圈”的黑科技,载着落水者平稳返回岸边,全程仅用6分钟。

这些“智慧战友”的加入,实现了紧急情况下的“精准救援”。灌云公安为一线巡逻民警配备水上救生机器人、便携式救生抛投器等智能化装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些“新战友”能以远超人力的速度,为黄金救援争取到宝贵的“生命几分钟”。

与此同时,巡逻民警操控无人机在盐河风光带、燕尾港等重点区域盘旋巡航,构建起“空中天眼”。日常巡逻中,无人机会利用机载喇叭对靠近危险水域的民众进行高空喊话劝离。一旦发现人员落水等紧急险情,无人机便能迅速锁定受困者的精确位置,并在短时间内飞抵其正上方,精准抛投“水域落水宝”。这种救生设备遇水后3秒触发,6秒内便能完全充气,为落水者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从而打通一条高效的“空中救援通道”。同时,无人机的空中视角与沿岸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联动,共同构建起一张水、陆、空一体化的立体安全防护网络,显著提升了预警与应急响应的效率。

科技的触角同样延伸到了预警最前端。灌云公安与气象、水利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分析提前预判恶劣天气可能引发的风险,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公众精准推送预警信息,做到防范于未然,守护于无形。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