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三尺讲台,普法有声”。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是构筑正确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重要基石。近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开放日活动,3位法治小记者走进高新区法院,在法治副校长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司法公正,传播法治之声。
法庭庭审零距离旁听
“法庭是什么样子的?”
“开庭时需要做什么?”
活动当天,小记者们首先旁听了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庭审。该起纠纷缘由两个人在菜场打闹,误伤第三人,导致第三人腰背部、手腕等多处地方受伤。第三人遂将打闹双方、菜场管理公司诉至法院。在该案承办法官,同时是法治副校长张碧莹的主持下,案件当事人先后参与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清晰地展示出了案件全貌。严谨的庭审程序、庄严的法庭氛围,瞬间拉满“代入感”。
“真实的庭审现场这么严肃,比课本上看到的更‘带感’!”揭开庭审的神秘面纱,小记者们亲身感受了一次真实的法律实践过程。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也会在青少年儿童之间发生,同学之间小吵小闹发生意外或者导致第三人受伤,是校园安全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特地挑选了这个案例,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相处过程中注意文明友善,尽量避免发生人身冲突。”庭审结束后,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综合审判第一庭庭长胡蝶耐心地引导小记者们认识到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在校园活动中主动传播法治理念。
司法场所零距离参观
“羁押室是临时羁押的场所,一般配备了监控设备、软包材质墙,彰显法治权威的同时保障人权。”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白兔儿’是北宋济南的刘家功夫针铺为了区别自家商品,在包装上雕刻的标记,这也是目前已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标。”
活动期间,法治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羁押室、诉讼服务大厅、“法助创新”文化长廊,观看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法治宣传片等,这些以往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场景让小记者们大饱眼福。
法治火种零距离传递
“未来,学校和法院之间还能开展哪些有趣又有意义的法治活动?”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在学校也有可能发生,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法律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避免误伤他人?”
“您小时候是怎样理解“法治”的?在您的职业生涯中,能看到中国的法治教育有了哪些的进步或者变化?”
访谈环节,法治小记者们踊跃提问,法治副校长张碧莹、常黎阳、秦如梦结合职业经历、自身感悟,与小记者们做了深度交流。
“法治教育应当是鲜活的,与小记者交流的过程也让我们有所收获,从他们身上能看到社会进步、法治教育进步的具象化,希望继续发挥法治小记者的‘桥梁’作用,以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未成年人心中的法治之树更加强壮有力、枝繁叶茂。”一场“奇妙之旅”结束了,小记者们收获满满的同时,法治副校长们亦受益良多、有感而发。
庭审观摩:程序公正中的司法温度
随后的民事案件庭审旁听环节,让小记者直观感受到法律的程序公正。法庭气氛庄重,法官严肃主持庭审,双方当事人有序陈述、举证质证。记者注意到,一位年长的当事人对法律规定不够熟悉,表达不够清晰。主审法官张碧莹始终以温和耐心态度,一步步引导其陈述事实、梳理细节,确保了双方意见得到充分表达。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法律的权威不仅在于其强制力,更源于公正的程序和司法者的人文关怀。
普法讲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身边
活动中,法院工作人员专门为小记者们开设了普法课堂,结合生动案例普及了民法典中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网络行为规范等。针对“同学借用手机玩游戏充值千元能否要回”这一贴近生活的疑问,工作人员清晰解读了民法典第19条关于“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规定,强调了青少年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让法律知识更接地气。
法官分享:法律是“有温度”的社会规范
最令小记者难忘的是与张碧莹法官的交流环节。张法官深情分享了她投身法律职业的初心:“法官裁判案件,不仅要确保于法有据、公平公正,更要思考判决如何为社会树立行为导向、传递正确价值观。”这番话让小记者深受触动,深刻领悟到: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蕴藏着人文关怀与价值指引的“有温度”的社会规范。法官,正是这法律“温度”的感知者、诠释者和守护者。
感悟与责任:争做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此次开放日活动,让小记者对法院工作和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法院是法律的忠实执行者。作为一名法治小记者,陈韵希深感责任重大,表示将继续学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尊重并信仰法律,争做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建设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以法育人,润物无声。高新区法院将继续发挥“法治副校长”的“领航员”作用,与区教育局等职能部门共同搭建更加完善的“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法治教育注入专业力量。
法治小记者的收获与体悟
一场难忘的法治课
作者: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杨晴
法院是什么样的?我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那里是个既神秘又严肃的地方。终于,我有机会作为法治小记者走进高新区法院旁听了一起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一走进法庭,庄重严肃的氛围扑面而来,我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放轻脚步。随着法槌敲响,庭审开始了。审判员就像定海神针,不管双方辩论得多激烈,都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
听完原、被告的陈述,我似乎明白了案情。两个被告在菜市场发生争执动起手来,不小心撞倒了一旁的原告,导致原告骨折,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这场事故使原告受到了巨大的身心伤害,被告必须为此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其实,这样的事故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遥远。在之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法院还有一起案件发生在两个一年级小朋友之间。他们在课间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原告小朋友受伤。我原本以为,同学们在学校里追追打打没有什么,现在才明白,如果不小心伤到别人,可就不是小事儿,法律会明明白白地“管”这些事儿!因此,我们在玩闹时心里一定要有一根“安全弦”。
审理这起案件的法官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她告诉我们,校园安全是家长、学校、社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作为同学们来说,要善意、文明、友善地相处,不要有危险的行为,不要给他人造成身体伤害,更不要给他人造成心理伤害,比如冷嘲热讽、取外号。有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她希望今后还能通过做访谈、讲座、请同学们表演法治节目等活动,来学校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
这次法院之行,就像一场难忘的法治课,会成为我童年里最珍贵的回忆,也让法治的种子,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回到学校,我要把在法院看到的、听到的,讲给同学们听,让大家都知道,法律是保护我们的“盾牌”,也是约束行为的“尺子”。我们要守规则,讲文明,用法律守护校园里的每一天!
天平下的遇见——参观法院有感
作者: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夏天
国旗高悬的穹顶下,阳光照在玻璃门的六个字上“诉出服务中心”,那耀眼的金光在地上跃动,步入门中,一位位工作人员制服上的纽扣泛着冷光,与墙上的浮雕形成奇妙的呼应,铜质天平浮雕的凹槽里积着经年的灰尘,那是无数个判决书未能擦净的人间褶皱。
深褐色的木门在我手下缓缓开启,法台高筑如圣坛,三把黑檀木椅一字排开,而房间两侧,则是原告席与被告席,象征着原告与被告间平等的地位,当法官拿起手中乌木色的法槌,周边的声音顿然停下,法官严肃的询问着双方的诉求,双方充分举证,进行答辩,整个过程在旁听的群众面前一览无余。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不仅追求着结果的公正,更是注重程序的正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着法律的规定。此时,我顿悟到法院那“平等”的内涵,体现了高新区法院“高、新、特、精”的特点。
庭审结束后,法院的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羁押室,这里的墙壁,以及铁门上的铁条上,都被包上了柔软的棉花,老师说这里是用来关押刑事犯人的地方,在这几处细节中我体会到了法院中那无处不在的人情美。
随后,我们来到了办公区的门口,那玻璃幕墙以简约大气的设计体现出了这里的科技感。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理解了“高、新、特、精”的特点。原来法院里科技与法律并存,诉讼服务中心里,一台台智能终端给人们指引着正确的道路。在这里,人情与法律并存,法院中的处处细节都体现着人情的温暖,让人们平定下心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参观完毕后,只见一位衣着破旧的人伏在柜台上不知在写些什么,我领悟到: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维护每人权益的宝剑,保护我们的生命,保障了我们的财产,是我们生活中遇到团难时所想到的帮手,让我们的生活更好。
离开时,我又一次回望起法院的高门,只见一片树叶从我面前落下,像极了那金色的天平的一端。
法院开放日:小记者感知法律的庄严与温度
作者:求精书院 陈韵希
近日,求精书院法治小记者陈韵希参加了宁波高新区法院举办的开放日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法院工作流程,小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神圣与法治精神的社会价值。
步入法院,庄严肃穆的审判大楼令人肃然起敬。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们详细介绍了法院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核心职能——通过依法裁判案件,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的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给小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立案窗口、咨询台、自助服务区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通过智能终端查询案件进展、提交材料等便捷操作,体现了法院提升司法效率、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