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伍灵
“民警同志这一调解,我心里的‘疙瘩’总算解开了!”近日,走出新疆青河县公安局青河镇派出所,居民王某握着民警的手说。
在青河,这样的暖心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无论是邻里摩擦,还是商铺里的小额欠账,或是酒桌上的一时冲动,总有民警及时出现,用耐心与智慧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顺心事”。近年来,青河县公安局创新“组合拳”,将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解决,让和谐之花在街巷间悄悄绽放。
“精准识别”风险隐患
“矛盾就像夏天的雷阵雨,不提前盯着,说不准就‘炸’了。”青河县公安局的民警们有个共识:化解矛盾,先得会“找”矛盾。
他们就像社区里的“安全哨兵”,盯着婚姻家庭、邻里琐事等矛盾纠纷。节日前后多留意家庭纠纷,农忙时节关注邻里地界矛盾,甚至连哪家最近有红白喜事,都记在小本本上。
靠着这股子细心,民警们通过日常走访、警情梳理,把那些藏在犄角旮旯的“小疙瘩”一个个揪出来,张家夫妻拌嘴发生冲突,赶紧上门劝和;邻里因小事发生矛盾,立马到场调和。
“上周我们处理了16起纠纷,15起当场就解决了,这效率全靠提前‘侦查’。”民警笑着说。这套“火眼金睛”式的排查法,就像给社区装了“预警雷达”,及时消除矛盾纠纷隐患。
“多元调解”矛盾纠纷
“您消消气,先喝口水!”这句话,青河镇派出所民警安楠一天能说上好几遍。作为所里的“调解能手”,他的秘诀是:矛盾刚冒头,就往前冲。
社区警务室成了“矛盾调解小课堂”,经验丰富的民警既是调解员又是“和事佬”。
7月1日,商铺王老板和顾客赛先生因为退换货发生争执。民警叶斯泰·金恩斯接到报警,1分钟就赶到现场。没问“谁对谁错”,先给两人各递了瓶矿泉水:“做生意图和气,买东西图顺心,犯不着较劲儿!”三言两语,王老板松了口,赛先生也道了歉,一场风波瞬间平息。
不只民警全力化解纠纷,社区干部、网格员也常来搭把手。大家建了个“网格微信群”,谁家有小摩擦,群里说一声,民警线上先支招;线下入户时,再拉着邻居一起劝说。
“之前是我太固执了,现在想通了,感谢民警和大家的帮忙!”7月4日,在派出所调解室里,居民老陈诚恳地说道。
老陈与对门邻居因杂物堆放占用公摊面积僵持许久,双方各执一词,老陈觉得对门总是往自己门前的公摊面积堆放杂物,对门则认为用一下不是什么大事,于是两人发生口角,矛盾冲突不断。
派出所联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调解小组多次上门调解,一方面向双方讲法律、摆事实,另一方面引导邻居间相互理解包容。同时,组织邻里座谈会,让大家帮忙出主意。在警民合力下,老陈和对门逐渐放下芥蒂,达成和解,对门承诺以后不会在公摊面积堆放物品,老陈也表示谅解。
“法治浸润”和谐环境
“调解不是‘一锤子买卖’,得让大家学会自己‘解疙瘩’。”青河县公安局的民警明白,化解矛盾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成“主角”。
民警专门制作了一本“矛盾台账”,谁家里有纠纷、解决到哪一步,记得明明白白。
隔三差五,民警就拎着笔记本上门回访:“上次那事没再闹吧?”“有啥新想法尽管说!”更妙的是网格群里的“法治小课堂”。今天发个“欠账不还咋处理”的案例,明天讲段“邻里噪音咋维权”的小视频,大爷大妈一边刷手机一边学习法律知识。
6月21日,商铺老板胡某愁眉苦脸来求助:“巴某欠我650元饭钱,催了好几次都没动静。”民警塔巴热阿克·木汗找到巴某,没板着脸说教,反倒唠起家常,还翻出群里发过的“欠账法律后果”小知识。
巴某红了脸:“我这就还!”胡某笑得合不拢嘴:“这办法管用!”
如今在青河县,楼道里少了争执声,商铺里多了笑脸,邻里间见了面热热闹闹打招呼。这背后是民警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民情,用耐心磨出来的和解,用智慧营造出来的和谐。
正如青河镇派出所民警常说的:“咱干的就是让大伙儿舒心的事儿,看到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比啥都值!”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