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甘肃肃州西峰派出所:解锁戈壁绿洲上的“枫桥密码”

2025-07-15 10:56:1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赵娜

在河西走廊西端,甘肃省酒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西峰派出所坐落于戈壁明珠与绿洲农业的交汇地带。这个普通的城郊派出所里,一本本驻村警务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辖区百姓的点点滴滴——张家的婚恋纠纷、李家的邻里矛盾……那些看似琐碎的“小问题”,却蕴含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平安密码。今年以来,西峰派出所创新运用“四诊法”工作模式,以“微治理”破题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让“枫桥经验”在这片绿洲农业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四诊”把脉乡村治理

“盛家兄弟,咱们今天不争桃树争个理!”今年3月的春耕时节,西峰镇蒲莱村两户村民因桃树遮阴影响庄稼的事闹得不可开交,西峰派出所驻村民辅警多次组织调解无果,双方各执己见,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面对调解僵局,驻村民警创新工作方法,联合西峰镇司法所、村委会组成“联调小组”,在争议田垄上现场开起了调解会。量地界、算收成、讲“六尺巷”的故事,当盛某听到“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时,突然红了脸“咱不能比古人还计较!”一场积怨多年的纠纷,在阳光下的田埂间冰释前嫌。

今年以来,西峰派出所创新“中医式”矛盾调解机制,将警务工作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望”——组建由民辅警、义警、治安联防队员、网格长、村组干部组成的“治安联防队”,在务工忙、农事多期间开展“流动警务”,通过穿梭在田间地头发现苗头性矛盾20起。“闻”——在村委会设立“民意收集室”,每周定期邀请村组干部、威望乡贤话治理,收集社情民意50条,成为驻村警务开展的重要指南。“问”——实现“110接处警”无缝衔接,24小时响应群众诉求,累计处理群众求助120件。“切”——建立“三级调解”机制,邻里纠纷由“和事佬”网格长、社区民警现场调解,复杂矛盾引入司法所、乡贤会商,重大事项启动“警律协作”模式。

文化甘泉浇灌法治土壤

“吵着进来,笑着出去!”西苑新村的“新居议事”被村民亲切称为“解忧茶馆”,西峰派出所驻村民辅警利用村民歇脚聊天的习惯,在西峰镇侯家沟西苑新村设立“流动调解点”,把调解桌搬到树荫下,今年已让5对“红脸邻居”握手言和。

同时,西峰派出所创新推出“节气警务”工作模式,打造特色化警务服务。每逢端午“烧烤文化旅游节”,驻村民辅警支起的反诈宣传摊总是人气爆棚,他们用亲切的乡土语言,让千余名群众在欢笑中捂紧“钱袋子”;春耕时节组建“田间调解队”及时化解农事纠纷;秋收旺季开设“仓储安全课堂”保障粮食安全;农闲时期则举办“小板凳法治讲堂”,用方言土话讲解法律知识,实现警务服务与农时民俗的深度融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萤火”微光汇聚平安星河

培育多元共治主体,激活乡村自治活力。西峰派出所创新推出“萤火虫工程”,精心培育12名镇村治安联防队员为“法治宣传员”,利用农闲时节走村入户开展“五分钟普法微课堂”;发展10名交通劝导员为“平安辅导员”,在校园周边开设“护学岗安全课堂”。同时,积极打造“新村民计划”,通过为长期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居住证”,将出租房集中区打造成为反诈宣传的前沿阵地。

如今,西峰派出所驻村民辅警工作站里忙碌的身影,丈量着民情的温度,文化滋养下的乡风,吹拂着平安的种子。当“枫桥经验”从墙上的标语化作屋檐下的炊烟、田垄间的欢笑,才能真切体会到,基层治理创新的密码,就镌刻在“以百姓为亲人”的初心里,书写在“把矛盾化解在源头”的实践中。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