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杨上锋 戴志华 许涛
近日,东部战区空军某部基层官兵和老兵代表一同走进焕然一新的空战史馆,重温光辉战史,回忆峥嵘岁月,共同见证红色基因赓续传承的时代故事。
致敬,英雄身影引领前行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空战史馆启用仪式,就是为了激励官兵学习英雄事迹、不忘初心使命、建功强军伟业……”随着现场主持人的高声宣布,空战史馆正式揭牌启用。人群随解说员步入史馆,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的发展史、建设史、战斗史一一映入眼帘。
参观史馆。李昌盛 摄
在仪式现场,有两位特殊嘉宾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已经94岁高龄的胡寿根老人,这位大名鼎鼎的战斗英雄,曾于1967年1月13日,驾驶战机击落窜入我领空的敌机,守卫了祖国海空安宁。战斗中,胡寿根不顾个人安危,将战机升至最大速度,成功拦阻敌机并将其击落。战后,中央军委颁发嘉奖通令表彰作战部队,胡寿根荣立一等功。
胡寿根老人为官兵讲解空战经过。尚秋伟 摄
“我明白飞机超过极限速度,如果处理不及时,飞机会解体,就是跳伞也没有希望,后果是机毁人亡。由于负荷过大,当时我两眼发黑什么都看不见了,但我脑子里很清楚,我是共产党员,飞机是党和人民交给我的杀敌武器,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一定要把战机驾驶回来”。虽然跨越近一个甲子的漫长时光,但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与生死考验,老人略带口音的讲述,却显得十分从容,早已不再年轻的脸庞上,那股中国军人昂扬自信的精气神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仍然令现场的年轻后辈由衷感到敬佩。
另一位嘉宾则是已故战斗英雄高长吉之子高山,他望着史馆内父亲曾用过的飞行头盔、飞行夹克和指南针,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与回忆。1958年7月29日,正驻守东南前线的高长吉,接到敌机来袭警报,奉命第一批战斗起飞、升空迎敌。他与战友迅速集合编队、穿云上升,面对敌机,高长吉率先开火,成功击落敌机1架,队友又接连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而己方无一损伤,打出了“3:0”的骄人战绩。毛主席高兴地对空军时任司令员刘亚楼说:“祝贺空军旗开得胜!”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在高山的记忆里,父亲对这场战斗,讲得最多的是:“精神和技术的有效组合,保证了更好发挥战斗力”。他与队友通过默契的长僚机配合,面对来犯之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战斗队形和协同作战,保证了攻击时靠得近、打得准、打得狠。
血脉,因赓续而历久弥新;精神,因传承而熠熠生辉。史馆的参观人群中,年轻官兵望向胡老的目光里满是崇敬。当年的战斗英雄虽已老去,但他们向战奋飞、团结奋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仿佛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照亮并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播火,精神殿堂赓续血脉
该部党委一班人认为,面对备战打赢的使命重任,在武器装备加速列装的今天,更需要追溯历史源流、弘扬光荣传统,让官兵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努力实现“钢多了,气要更足,骨头要更硬”。
去年以来,该部组织专门力量,先后走访十余家部队、8家干休所,整理采访300余万字,收集实物400余件及各类影像图片资料。通过设置4个章节展厅、4个专题展厅,集中展示了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战斗英雄的光辉事迹,为部队从战史富矿中汲取胜战密码,培塑官兵战斗精神提供了宝贵教育场所。
更新史馆、完善军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参与史馆史料更新完善工作的同志告诉记者,受领任务后,他们往返祖国各地,查档案、览史馆,访老兵、寻文物,蚂蚁搬家般一点一点理清历史脉络,丰富史料佐证。在近1年的时间里,他们一次又一次被革命先辈忠诚向战的精神品质、在世老兵对军营的真挚情感、家属子女对军人的理解支持深深打动……将军史战史挖掘出来、整理归纳、传播扩散,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
胡寿根老人与官兵面对面交流。田秋实 摄
寻访胡寿根时,大家了解到,已是鲐背之年的老人,出于对蓝天的一片忠诚和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仍然坚持“客串”家乡南昌理工学院的老师角色,每年为学校新生讲述红色故事,普及国防知识,让爱国强军的种子埋在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心中。老人说,国家将他从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培养成为翱翔蓝天的飞行员,自己要一辈子为这片红色土地发光发热。
上万字解说词、上百张图表、数十个战史战例无不烂熟于心……在王徐瑜担任史馆解说任务的6年里,数百批官兵走进这里探寻英雄足迹,感悟先辈精神。“很荣幸,自己能将先辈们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每一次解说,仿佛都能感受到先辈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勉励我们继续向前。”
一件件文物承载英雄记忆、一张张图片定格历史瞬间、一个个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在王徐瑜的深情讲述中,一批批参观者深入了解了革命先辈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守护祖国领空的传奇经历。战斗英雄留下的飞行服、地图、喜报等文物,令官兵们驻足凝视、心向往之。她不禁感慨,也许这就是史馆史料的最大意义。
奋飞,强军征途薪火相传
战斗英雄讲战斗故事,红色传人续强军篇章。
在与官兵的面对面交流中,胡寿根老人鼓励大家,现在我们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大家更要扎根军营,练强打赢本领,为守护祖国安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观史馆。李昌盛 摄
参观人员中,来自“杜凤瑞大队”的飞行员们身姿挺拔。 “我听首长动员之后,心里热血沸腾。我坚决要求党委、支部批准我第一批赴前线参战……杜凤瑞,1958年9月4日”。在史馆玻璃展柜内,一份“请战书”复印件陈列其中,虽静默无言,读来却令人心潮澎湃。
这几年,“杜凤瑞大队”官兵上高原、打极限,飞远海、出岛链,航迹越飞越远,战斗力水平持续攀升。先后5人勇夺“金头盔”,4人摘得“金飞镖”,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不负“杜凤瑞传人”之名。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邱麟辉是“杜凤瑞传人”的杰出代表。面对困难与挑战,他总是迎难而上,第一个向极限发起冲击,不断增加飞行难度和强度,好几次飞到极限负荷,即便身上出现出血点,依然不松半点劲头。随着他在一次次实战化训练中逐渐适应装备、熟悉装备、掌握装备,机动、锁定、攻击……越来越如臂使指,长僚机配合、多机型协作、空地协同……越来越得心应手,换装不到一年就夺得“金头盔”。去年,团队中的年轻同志凭借默契配合和过硬技术,再次夺得“金头盔”,为“凤瑞旗帜”更添光彩。
“60年前,老兵陈永贞曾因争分夺秒转接指挥电话,荣立三等战功,我们也要坚守岗位、完成任务!”解说员王徐瑜所在连队于战火硝烟中诞生,虽然没有直接杀敌立功,但她们以“做党的传令尖兵”为引领,苦练本领、永争第一,1990年以来,32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以及战区空军“擎天东南感动人物群体”等荣誉,续写了新时代巾帼女兵的强军篇章。
“去年以来,我们重大任务连轴转,部队机动次数远超往年……”地导某部官兵参观后深有感触,他们闻战则喜、闻令而动,在打赢路上磨锋砺刃,在任务面前敢闯敢干,官兵常年在征战、在他乡、在路上,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圆满完成了多个重大课题验证,不断推动新质作战概念向战斗力末端延伸。
飞越远海远洋的长空鹰群、一切为了飞行的保障尖兵、勇闯新域新质的优秀团队……近年来,该部部队官兵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在现实斗争和战斗力发展的多个领域作了大量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让英雄的故事在东南大地这片红色沃土开启了新的篇章。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