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文琪
近日,北仑法院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系列专场活动温情上演,3名法治小记者和来自北仑区岷山学校的30余名五年级学生走进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从庄严肃穆的庭审现场到妙趣横生的模拟法庭,从干货满满的对话会到家校共育的分享会,大小朋友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别样的法治回忆。
法治小记者李慕涵: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好远,都是大人的事,但这次参观,特别是穿上法袍那一刻沉甸甸的感觉,让我懂了点别的。法官这工作,远不只是敲敲法槌那么威风,更多的是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对证据的较真和对公正的坚守。
法治小记者张钰淑:这场法院参观之旅,在我心底播种了一颗法治的种子。我愿化作法律的守护者,用行动守护这神圣的正义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
法治小记者付雨桐:站在法院门口,我便处于公理之下。几天的法院之旅为我敲开了未知的大门,领略了法律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法律从业者的正义细致。我将始终向他们看齐,向法治看齐。
庭审旁听:触摸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上午9点,北仑法院第二审判庭内气氛庄重,一危险驾驶罪案件庭审正如期开展。旁听席上,孩子们屏息凝神,随着法槌起落感受着法律的威严,听着看着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悄然明白“守法”二字的分量。
“刚才听您提到我们的未成年人审判子品牌叫‘护青阳’,什么是‘护青阳’呀?”
“青阳,是春天的雅称,也比喻青少年,我们刑事审判工作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在庭前、庭中、庭后和判后构建“1435”工作规程,最大限度帮助罪错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回归正途。”被问及“护青阳”未成年人审判品牌时,刑庭法官齐琦就“1435”刑事审判工作模式回答法治小记者付雨桐的提问。
模拟法庭:小身影演绎大担当
庭审结束后,北仑法院第二审判庭立刻化身为“实践课堂”。孩子们开展模拟庭审,“小法官”“小公诉人”“小辩护人”们穿上专属职业装,有模有样地完成法庭调查、法庭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稚嫩的声音一句句念出规范的法律用语,认真的模样里藏着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法袍好沉啊,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法官,穿上法袍敲响法槌。”法治小记者张钰淑轻声对法治副校长说。
法治对话:“面对面”法律答疑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
“网络沉迷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模拟法庭结束,北仑法院第二审判庭里热闹非凡。“青阳问法”法治小记者对话会如期开启,3名法治副校长与孩子们对面而坐,小记者们大胆开麦。
“什么是‘仑小豸’?”
“‘仑小豸’未成年人普法品牌是我院打造的‘豸护未来’成年人司法工作品牌的一个子品牌,我们精心挑选35周岁以下、法律业务精湛的干警小哥哥、小姐姐担任法治副校长,组建‘仑小豸’青年普法志愿队,通过创新普法方式方法,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针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法治副校长们用通俗的语言一一解答,身为法警的法治副校长李淼还上手演示警务装备,将专业法律知识化作孩子们能听懂看懂的“成长指南”。
法院探秘:解锁“法治基地”的隐藏故事
对话会结束后,干警带领孩子们深入探索法院的各个角落。院史馆里,泛黄的文书、老照片诉说着司法历史的变迁;未成年人工作室里,温馨的布置让孩子们感受到司法对少年儿童的特殊呵护。一路走、一路听,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法院的各处功能,更读懂了“法治守护美好生活”的深意。
家校共育:为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
华灯初上,“豸护未来 家育同行”专场活动在北仑法院温暖开讲。法治副校长刘叶思结合北仑法院工作实际,详细解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心理教师司马朝芳则从科学育儿角度,分享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圆桌旁,家长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法治宣传展板与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册成为“课后延伸”的好帮手。这场跨越“家庭”与“司法”的对话,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纽带联结得更加紧密。
此次活动是宁波中院与法治日报联合举办“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甬法专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未来,北仑法院将继续以打造“豸护未来”未成年人司法工作品牌为契机,用专业法治力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童年!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