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陈蓉
法治副校长个人档案:
王霞,女,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民商法学硕士,三级心理咨询师。2009年进入法院工作,至今从事民商事审判十六年,现任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担任嘉善县第四中学法治副校长。作为未成年人三合一审判合议庭成员,联合学校及妇联等,通过嘉善法院“萤火虫”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室,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修复等活动。作为法治副校长,多次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开展“送法进校园”、“春鹰计划”等系列宣传活动,并多次联合示范区法院家事审判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业务研讨及相关活动,普法帮扶未成年人数百人。曾获嘉兴法院演讲比赛二等奖,多次被评为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法治小记者个人档案:
陈玥凝,女,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四中学804班学生,擅长古筝、书法、主持等。她是嘉善县第四中学首批法治小记者,也是多次参与校园普法的“普法小达人”。
“善法园丁”深耕校园:王霞与她的法治课堂
在嘉善县第四中学的课堂上,当法官王霞走进教室,学生们总会投来专注而期待的目光。从庄严法庭到校园讲台,从审判席上的法官到校园里的“法治副校长”,嘉善县人民法院干警王霞正以法律人的专业与温度,为青春成长护航。
2021年,嘉善法院成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室”,整合刑事、民事(家事)、行政审判力量,专注于预防青少年犯罪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作为其中重要的民事审判力量,王霞深感责任重大,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在她心中深深扎根。正是这份使命感,推动着她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常常走进自己对接的嘉善县第四中学,和孩子们问问好、谈谈话。
在校园里,王霞深知生硬的法条难以触动心灵。她将晦涩的法律知识巧妙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案例。从“民事行为能力”的界定,到剖析“校园欺凌”的种种表现;从未成年人骑车上路的法定年龄,到“正当防卫”的边界讲解……她的课堂,总能让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她善用多媒体工具,通过生动的图文、视频,形象生动地告诉大家如何远离校园欺凌、抵御黑恶势力、防范“校园贷”“套路贷”,以及女生自我保护等,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王霞的法治教育,不仅限于课堂。一次为留守儿童捐赠“一本对自己有意义的书”的活动,让她感触尤深。法院的“法官妈妈们”不仅献上爱心书籍,更在扉页写下殷切寄语:“每一本书都是成长的阶梯,愿你拾级而上,触摸理想的天空”“学习很苦,坚持很酷,愿你心中有法,行有规矩,做正直的小太阳”……看着孩子们收到书籍时那喜悦又充满求知欲的眼神,王霞更加坚定了要为他们做得更多的决心
这份决心,也化作了推动更大范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动力,王霞积极融入区域协作。她所在的嘉善法院,联合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司法、团委等部门,共同出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参与学生欺凌防治实施规则(试行)》,为健全跨区域的学生欺凌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法院还联合妇联、司法所等单位,出台《关于建立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通过诉前排摸、协调联络、联合调解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此外,王霞和同事们积极推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等举措,这正是他们为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所做的切实努力。
在王霞看来,校园里的三尺讲台是让法律从书本走入童心的桥梁,而一项项联动机制则是汇聚法治力量守护未来的坚实根基。从课堂内的案例教学,到课堂外的暖心关怀,再到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共治,王霞始终奔走在法治教育的前线。她不仅是一名法治知识的践行者,更是一位法治信念的传播者,致力于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点亮他们心中的法治明灯。
法官副校长:照亮我们成长路的法治之光
法治小记者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四中八年级学生 陈玥凝
我叫陈玥凝,是嘉善县第四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法治小记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用法律知识温暖我们心灵的王老师——我们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县人民法院的王霞法官。她像一束光,驱散了我们成长路上的迷茫与不安。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王老师的那个时刻,那是一个晴天。那天阳光正好,透过讲堂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她胸前的法徽上,闪闪发亮。在一场面向全校300多名同学的“校园欺凌防治”主题讲座上,王老师没有像往常课堂上的老师那样严肃地讲课,她的语气亲切得像朋友聊天,她微笑着问我们:“同学们,如果被欺负了,你们会怎么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瞬间在我们安静的教室里激起了讨论的涟漪。这场特别的法治讲座,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法律认知的那条路。当她提到最近新闻里令人揪心的校园欺凌事件时,原本有些喧闹的讲堂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原来,给同学起难听的外号、故意推搡同学,也算校园欺凌啊!”听到王老师结合生活中的小例子,清晰讲解欺凌的各种形式,我忍不住和旁边的同学小声感叹。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那些真实的案例——屏幕上的照片在无声诉说着,有人因为长期被孤立排挤而陷入抑郁的阴影;有人因一时冲动打伤同学,付出了沉重的法律代价。画面里受害者颤抖无助的背影和施暴者满不在乎的表情,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我心上。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不幸,可能就潜藏在我们身边。
最让我受益的,是王老师教给我们实用的“护身法宝”——她教我们如何用坚定有力的语言当场拒绝欺凌行为,如何第一时间向信任的老师、家长求助,还告诉我们要及时保存证据。“孩子们,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更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她说这话时,眼神里的那份坚定和力量,让我和同学们都有了底气——原来面对不公和伤害,我们不必害怕退缩,更不必默默忍受。
这份“后盾”的力量,不久后就在我们身边显现了。我们班的小林同学沉迷一款网络游戏,被一个自称能低价出售“顶级装备”的网友骗走了他积攒已久的零花钱,足足有500多元。小林既害怕又羞愧,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不知怎的,这事传到了王老师耳朵里。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单独和小林聊了很久。她耐心分析了骗子的套路,解释了网络诈骗的法律后果,最重要的是,她指导小林如何一步步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在王老师的鼓励和直接帮助下,小林鼓起勇气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并在王老师的协调下,及时向游戏平台和公安机关报了案。虽然钱最终没能全部追回,但小林说:“王老师让我明白,被骗不是我的错,勇于面对和寻求法律帮助才是对的。她教会了我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件事之后,王老师特意为我们加开了一场“青少年网络安全与防诈骗”讲座,那些真实的陷阱案例,让我们个个听得后背发凉,也牢牢记住了“不轻信、不转账、快报告”的防骗口诀。
王老师带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现在走在校园里,同学们之间偶尔的玩笑打闹,大家都会想起王老师叮嘱的那句话:“玩笑要有边界,尊重才是友谊的基础。”她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法律知识,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法治精神就蕴藏在日常的一言一行、相互尊重之中。在我们学校,关于“欺凌”的讨论多了,同学们相互提醒、报告的意识也更强了。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低年级同学被开玩笑推搡,旁边的同学立刻站出来说:“王老师说过,这样不是开玩笑,不可以这样!“ 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触手可及的保护伞和切实解决矛盾的工具箱。
作为一名法治小记者,我深知王老师这样的法治副校长有多么重要。她们走下庄严的法庭,走进我们的校园,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心,为我们的青春筑起一道安全的堤坝。从识破网络陷阱到化解现实冲突,从传授自保技能到播种法律意识,她用一桩桩身边事告诉我们:法治之光,不仅能照亮黑暗,更能指引前路,让成长少些磕绊,多些坦途。谢谢您,王老师!是您用这束温暖而明亮的法治之光,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更安全、更自信的成长之路。未来,我也希望能像您一样,把这份法治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