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浙江省绍兴柯桥发布“驻村融治”标准体系 服务保障高质效平安共富

2025-07-14 16:54:0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刘斌凯

7月12日,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举行“驻村融治”标准体系发布会,《驻村融治管理与服务规范》正式发布(以下简称《规范》)。

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在兰亭街道率先试点选派驻村指导员。近年来,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不断丰富拓展驻村指导员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积极探索驻村指导员制度在基层治理和警务领域的创新实践,在全国首创了社区民警“驻村守望”机制,迭代形成了枫桥式“驻村融治”标准体系,为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提供了“柯桥方案”。

什么是“驻村融治”?

绍兴市柯桥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陈福连介绍,“驻村融治”是指社区民警深入村社,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组建社区警务团队,协同基层组织、社区力量,共同维护社区治安、化解矛盾风险、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平安和谐村社共建共享目标的警务工作模式。

本次发布的《规范》内容翔实、体系完备,共涵盖8章主体章节及2个附录,其内容囊括“驻村融治”的基本原则、工作要求、管理方法、服务保障和评价与改进等板块,确定了信息采集、纠纷化解等5大类警务工作标准,同时建立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事项响应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为公安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全面、可操作的工作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中还特别明确了社区民警“五员五驻、五融五治”的责任体系,通过标准化制度规范,推动做到警力在一线扎根、力量在一线汇聚、问题在一线解决,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清晰、具象的解决方案。

“五员”明职责

立足公安机关“政务+警务”双重属性,明确社区民警作为信息采集员、纠纷化解员、风险销号员、政务服务员、防范宣教员的“五员”职责,推行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制度,专职社区辅警兼任网格员以及村社干部兼任警务助理“双向兼任”制度,建立村务联席会商、村策风险研商、村事民主协商“三商工作法”,实现社区民警与村社干部的身份融合、作用耦合。目前社区民警平均在社区时间提升至86.3%,警民双向熟悉率达到84.7%。

“五驻”强阵地

深入实施“五驻双提”行动,将警务站室融入社村、园区、学校、医院,以干部下沉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以警力前置推动警务前移,会同基层综治力量常态化做好驻村兴农、驻社乐民、驻企优商、驻校安园、驻医护院“五驻”工作。目前,柯桥区343个警务站室与村社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因地制宜建设驻企优商服务中心、产业园区警务室、高校警务室、景区警务室等16个特色警务站(室),有效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五融”聚合力

坚持组织融入、阵地融建、业务融合、平台融通、保障融优“五融”机制,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团队融入驻村团队,精准选派专职民警担任重点村的驻村指导员,健全“一人派驻、全单位压上”机制,以组团式的力量体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服务保障发展。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管理服务体系,142个警务区与1415个基层网格深度嵌套;组建4600余人的“五个一”微网格队伍,构建邻里守望、共筑平安的新生态。

“五治”保平安

聚焦夯基治“盲”、建网治“堵”、强核治“患”、驻点治“乱”、三访治“难”等“五治”措施,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广泛组织村社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义警等共治力量,协同落实村社、企业、校园、医院、网络重点区域“五必进”,联动开展依靠力量、特殊人群、困难群众、行业单位、重点警情当事人“五必访”,做到信息联采、人员联管、风险联防、物品联控、警情联处“五联动”。今年以来矛盾风险排查率、化解率同比分别上升17.3%、15.6%,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事件。

发布会现场,还同步推出了“驻村融治”应用和“柯小融”社区警务智能体。这些科技应用的加持,为“驻村融治”工作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柯桥公安紧跟时代步伐,依托数智赋能,贯通“浙里兴村治社”应用,整合各类数字化平台,创新打造“驻村融治”数字化场景,实现社区警务工作“一站融合、关联覆盖”,有力助推“警力驻得牢、警务融得深、警源治得好”,全面形成和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数据显示,近3年来,柯桥区警情、案件逐年下降,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事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7%以上,实现省级平安区“十九连冠”、首批“二星平安金鼎”,“驻村融治”工作还成功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2024)。

陈福连表示,通过编制地方标准,柯桥公安积极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城乡警务运行机制,以枫桥式“驻村融治”服务保障高质效平安共富,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