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眭逸薇
一个入驻企业上百家,员工数千人的工业园区,一年内发生两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件,事发地竟是同一路口,检察官实地调查抓住“隐形杀手”,制发检察建议守护工业园区道路安全。
“现在园区里设置了专门的装卸区,所有车辆也都按规定停放在车位上,我们走在路上都放心多了。”6月26日,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来到该园区,一名在园区内企业上班的职工这样说。
工业园区频发事故
2024年5月,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受理一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件。案件发生在慈溪某工业园区内,陈某驾驶货车经过一路口时,与未佩戴安全头盔、驾驶电瓶车的张某相撞,导致张某倒地抢救无效死亡。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停放于路口的一辆货车遮挡了视线,形成了视觉盲区。最终,陈某与违规停车的郑某被认定承担同等责任,死者张某承担次要责任。
本以为这只是一起个案,没想到同一年度内,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又受理了第二起过失致人死亡案件,同样在园区内,同样的路口,同样的死因和同样的责任认定,又是一辆违规停放的大货车惹的祸。
两起案件如此相似,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个园区到底怎么了?
实地调查找准问题
为找准问题症结,检察官决定前往案发现场,对园区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这个工业园区没有专门的货车装卸区,我们都是能停哪里就停哪里的。现在听说出了这样的事,我们停车也心惊胆战的,可是又没有办法。”见到前来调查的检察官,货车司机们也纷纷诉起了苦。
原来,该工业园区建设时间较久,没有规划设置专门的货车装卸区域,也没有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而事故地路口旁恰好是装卸货电梯,如果货车司机停放位置不佳,就极易形成视觉盲区,引发交通事故。
与此同时,检察官还发现园区内生活区域与生产区域没有严格分隔,仅有一围栏象征性区分;园区内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很多驾驶电瓶车的员工在两区域间自由穿行,且大多不曾佩戴安全头盔;部分来往车辆对保安提出的安全停泊、减速缓行等提示并不重视,管理难度较大。
多管齐下消除隐患
“司法办案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把隐患都消除了,才能不再发生安全事故。”2025年4月,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向该园区制发检察建议,提出完善内部道路设施、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强化日常安全警示教育三方面整治意见,推动工业园区自我改进,及时消除园区内部安全隐患。收到检察建议后,园区立刻开展整改,设立专门的货物装卸区域,规范路边停车位设置,安装凸面镜、隔离柱等道路安全设施,并对园区内企业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下一步,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将联合当地交管部门开展工业园区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活动,对辖区内74个工业区块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确保园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