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循荀法耕 “未”爱发声

山东兰陵“劝学兰陵”少年审判品牌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5-07-14 16:44:3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平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汲取荀子劝学文化、隆礼重法底蕴,结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职能,以教育感化挽救为审判原则,以劝学向善、法护成长为核心理念,打造了“劝学兰陵”少年审判品牌,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提质增效。

优化机制,拧紧了未成年人保护“责任链”

组建专业团队,推进“三审合一”。针对涉未成年人案件民事行政民事分散审理的问题,调整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热心少年家事审判事业的首届沂蒙最美法官、全省少年审判先进个人崔莎莎组建少审团队,纳入行政综合审判庭,打造“三审合一”专业化审判模式,对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实行归口管理,便于在审理涉少家事案件时,提前从“问题家庭”中发现“问题孩子”,早介入、早治疗。目前已完成团队组建和案件分流规则制定,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的局面,通过对涉未案件“一揽子”处理,理念机制方法实现从物理捆绑到化学反应的蝶变。

强化联动协作,延伸司法保护触角。兰陵县人民法院联合县公安、检察、团委、妇联、关工委、教体局等7个部门成立“校园安全先议办公室”,开展靶向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对校园欺凌案件开展调查及依法处置,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指导实施教育惩戒,避免校园纠纷向涉诉案件转化。探索与社会工作部、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共建志愿者服务队,吸纳社工、心理咨询师、爱心妈妈等社会力量组成关爱帮扶队伍,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经济援助等判后帮扶工作,对婚姻家庭类案件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定期回访、跟踪帮教。

创新模式,提升审判帮教“含金量”

分级干预,精准施策。兰陵法院对涉罪未成年人实行“一案三查”,即庭前查家庭背景、查犯罪原因、查心理状态;庭审中设置“法官寄语”“亲情会见”环节;判后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台账,联合社区、学校每月回访。对主观恶性不大、无再犯可能性的轻微犯罪未成年人尽量适用非监禁刑,促进其顺利返校或就业。2024年判处的李某抢劫案,案发时李某仅14岁,系在同案犯的怂恿下实施的抢劫行为。在庭前的调查中,少审法官走访李某的家庭、社区及就读的学校,均表示李某之前表现良好,因为和社会上不良习性的人交往才误入歧途,并相信他可以通过教育感化挽救,重新走上正道。经过慎重考虑,最终依法判处李某缓刑,在社区进行矫正,并依法封存了其犯罪档案。他此前就读的学校也表示愿意接收他回去继续上学,李某又重新回到了温暖的家庭和校园。

做实普法,筑牢了法治教育“主阵地”

“靶向式”送法进校园。兰陵将法院60名法治副校长纳入“劝学兰陵·诲织兰心”宣讲团,2024年全年开展“开学第一课”等法治宣讲活动160余次,受益学生5万余人,建立法治宣讲课件资源库,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生制作标准化课件讲稿,定期更新内容,实现资源共享联用,开展订单式法治宣讲。此前,辖区某初中教师发现该校部分学生存在争吵打架的行为,就向少审法官发起了“法治订单”,希望通过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方式来预防校园欺凌。接到“订单式”普法,少审法官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精心制作课件并附带大量典型案例,以“拒绝校园暴力,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围绕“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行为、需要承担的后果以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方面展开,引导同学知法、懂法、用法、守法。课后发放普法手册800余份,教导同学们根据手册上的“预防欺凌方法”来保护自己。一段时间后老师反馈,该校学生产生矛盾的现象明显减少,本次“订单式”普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线下+云端”双线普法。兰陵法院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通过“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多所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亲临法院,通过知识抢答、案例讲解、模拟法庭等方式,拉近法律与未成年人的距离,共邀请师生参观模拟庭审20余次。在法院内外网、微信公众号开设“劝学兰陵·诲织兰心”普法宣讲专栏,通过法官说法编写普法案例,拓展网络法治宣传新路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润心灵,法护成长。兰陵县聚焦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法治教育和社会治理三大领域,通过整合审判资源、联动社会力量、创新普法形式,打造“劝学兰陵”少年审判品牌,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从“单一判案”向“全程关护”转变,全方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法治兰陵建设。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