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平妮 通讯员 陈玥彤 张成
近年来,山东济宁邹城市立足深厚儒家文化底蕴,创新探索法治政府建设路径,将法治思维融入发展血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邹城经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精准调研,法治直通决策“前沿”
邹城市坚持问题导向,将法治调研作为决策“先手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群众急难愁盼和法治建设堵点,深入基层一线挖掘新思路、新实践,推动调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决策参考和工作举措。同时,聚焦民生关切,连续两年精准实施32项“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成一件精一件”,切实解决了一批民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让法治建设成果可感可及。
儒法相融,文化涵养法治“新风”
深挖儒家思想精髓,邹城创新将其融入现代法治实践。依托“两孟”(孟庙、孟府)等文化资源,打造了10处法治文化教学点,设立18处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开发3条法治文化体验路线,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法治文化网络。创新推出“人和”调解理念,打造了16个特色品牌调解室,614个村(社区)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2024年,各级调解组织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45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7%,有效筑牢了基层和谐稳定的基石。
精准助企,法治体检激活“内动力”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法治需求,邹城构建了“观测—服务—保障”全链条助企模式。培养45名企业“法律明白人”,选任200名法治观察员,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针对企业需求,推出“双九条”措施,涵盖合同审查、知识产权保护等18项服务。组建法律服务团、纠纷调解服务队,今年以来,帮助解决企业涉法问题18个,调处涉企矛盾纠纷73起。创新推出“你点单我送法”服务机制,开展“订单式”普法宣讲12场,惠及企业职工3000余人次,“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
规范用权,阳光执法提升“公信力”
打造合法性审查“合和”品牌,坚持“合法”与“和谐”双目标,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在出台前均经过严格“质检”,2025年审核政府重要决策文件19件、政府合同协议7件。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打通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信息共享渠道,今年以来,纠治执法突出问题11项。优化涉企行政复议流程,依托“济宁云复议”平台实现“快收、快受”,建立“调解优先+府院联动”双轨模式,有效推动行政争议源头化解,不断提升政府依法行政透明度和公信力。
强化督察,法治利剑保障“见真章”
创新探索“多察融合”工作机制,将法治督察与巡察、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监督合力。自2023年起,连续3年将法治督察纳入市委巡察重要内容,已对40个市直部门、镇街及国企单位开展督察,累计反馈法治建设问题121个,制定整改措施143条,全部按期整改到位,有力推动法治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