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锋 战海峰
“他父亲刚被判入狱,母亲又失联多年……”
“你马上去村委会核实孩子情况,我来对接民政、妇联和共青团。孩子的临时监护、心理疏导都是当务之急!”
7月11日9时许,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玲玲工作室”的联席会议正在紧张进行。王玲玲——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负责人,谈话间便明确了对孩子的紧急帮扶方案。
9时30分,旁边的“玲玲工作室”里,一份《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摆在离婚当事人面前,法官李沅林和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赵有琴正用心指导。
“女儿正值青春期,母亲又不在身边,更需要用心呵护……”
“即便分开了,也要给她鼓励,这才是对她最好的保护。”
室内冷气驱不散因焦虑而产生的燥热,女孩父母低垂着头,默默点头。
墙上,家长送来的锦旗无声印证着这份用心。几年来,璧山法院和专业机构、家庭的密切联动正改变着许多家庭的面貌。
告别了仍在沉思的父母,团队成员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新民学校——一所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矫治和教育的学校。
11时,在“玲玲工作室”新民学校工作点,一堂由法官、专业老师、学生和家长直接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课正式开始。
“孩子,你记住,新民学校不是惩罚你的地方,而是在帮暂时迷路的你找到方向。”王玲玲坚定的话语,让原本沉默的学生和家长泛起泪花。
随后,一场由学生们扮演角色的模拟法庭活动随即展开。穿上法袍、警服,这些平时最爱嬉闹的孩子无比庄重、认真。
法治的种子,在对司法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悄然萌芽。
15时30分,记者跟随工作室法官吴舟踏上回访之路。那个4岁孩子过得好不好,牵动着他的心。
几个月前,孩子父母为了争夺抚养权各执一词,吴舟曾亲自前往孩子居住地暗访。
“怎样做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判断标准。”看着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尽情欢笑,吴舟放心了。
工作室的故事里,总藏着法官们“多走一步”的执着。
16岁屡次盗窃的少年无家无户口,王玲玲远赴河南核实,帮助办理落户手续并送他学习厨艺。此前,她甚至专门到厨艺学校体验,只为确认在这里能否学到真本事。
面对遭遇猥亵勇敢站出来的女孩,王玲玲一句“你是我见过最勇敢最镇定的女孩子”让女孩走出阴霾:“我看见生活在向我招手。”
福利院里,王玲玲紧抱着在她怀中入睡的孩子轻声承诺:“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无家可归。”
这样的故事,在“玲玲工作室”里有太多太多。
如今,“玲玲工作室”已从王玲玲的“单兵作战”发展为专业团队。自运行以来,“玲玲工作室”审结涉未成年人案件276件,矫治、帮助未成年人93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司法力量对受伤心灵的温暖修复。他们坚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就是守护未来。烈日下的每一次奔赴,都是为迷途少年点亮归途的星火。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