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袁佳艺 杨恩欣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反邪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基层群众对邪教的辨别能力以及防范意识,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同心铸魂·清朗共富”反邪科普实践团队反邪教暑期实践队走进新湾街道农贸市场,开展“反邪科普入户宣传”主题宣传活动,以青年担当激活基层治理效能,让反邪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为共同富裕筑牢思想防线。
建强宣传阵地,让反邪知识“接地气”入人心
农贸市场作为基层群众日常聚集的“生活枢纽”,是政策宣传、思想引导的重要阵地。由此,实践队深入基层,在市场内设立固定宣传点,通过摆放反邪教知识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构建直观生动的“反邪课堂”。志愿者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邪教的反科学本质、社会危害及识别方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使反邪教知识从“文本”走向“生活”,在烟火气中实现广泛传播。
实践队把握傍晚人流量高峰时段,以“知识普及为核心、互动参与为纽带”开展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围绕邪教的识别方法、危害案例等内容开展面对面讲解,结合反邪知识问答强化群众记忆,辅以印有反邪标语的实用宣传品,既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更让“反对邪教、守护家园”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形成“一人知晓、全家受益”的扩散效应。
聚焦重点群体,以精准施策筑牢“防护网”
基层反邪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滴灌”。实践队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宣传教育:
针对中老年群体——这一易受邪教蛊惑的重点对象,队员们结合真实案例,用“身边事”讲清“大危害”,通过剖析邪教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破坏,帮助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直观理解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增强防范自觉。
针对青少年与社会群体——通过问卷调查与互动问答,既掌握群众对邪教的认知底数,也以“你问我答”的形式强化记忆,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世界观,推动社会群体成为反邪宣传的“传声筒”。
针对部分群众混淆邪教与宗教的认知误区,队员们还融入宗教政策知识讲解,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帮助群众在思想上划清界限,从根源上消除邪教渗透空间。
凝聚青年力量,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反邪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青年担当的实践。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热情传递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感。群众反馈显示,经过宣传,大家对邪教危害的认知深度显著提升,纷纷表示将主动向亲友传递反邪知识,形成“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反邪格局。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反邪工作的前沿阵地。杭州师范大学实践队的此次行动,以农贸市场为支点,将反邪宣传融入基层治理末梢,不仅夯实了群众的思想防线,更探索出“青年参与融合基层联动”的反邪宣传新模式。这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也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青春注脚,为守护社会清朗、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了坚实力量。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