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北海两级法院专项执行护民生 为劳动者追回欠薪732.7万元

2025-07-09 19:45: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实习生 韦俊雅 通讯员 童瑶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开支全靠我的收入,但两个多月过去了,公司就是不还钱。”48岁的陈某卓在某工程项目中从事普工岗位工作,在项目工地加工钢筋时,不慎被机器夹伤手指,用人单位少付、拒付陈某卓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及停工留薪期工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详细了解案情后,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协调,最终帮助陈某卓成功拿回血汗钱7万余元。这一起劳动争议案的圆满执行正是北海市两级法院扎实推进治理欠薪案件专项执行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以来,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部署开展全市法院治理欠薪案件专项执行行动,两级法院通过畅通欠薪案件绿色通道、加强联动执行、开展专项集中行动、“刚性惩戒”和“柔性执行”并举等方式,妥善执结欠薪案件,全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截至6月底,北海两级法院共执结欠薪案件290件,为230名劳动者追回欠薪732.7万元。

以“刚性惩戒”兑现纸上权益

“感谢法官,我真切感受到了法律是为我们劳动者撑腰的。”4月10日,在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法院调解室内,岑某看着手机上的到账提醒,终于舒展眉头,向执行法官连连道谢。

此前,北海某幼儿园法定代表人陈某霞拒不支付岑某1.4万余元工资,执行法官多次沟通无果后,对陈某霞依法宣读拘留决定书。面对法律的威严,陈某霞当场付清欠款。

北海两级法院以追索劳动报酬、农民工工资、工伤保险待遇等案件为着力点,使出“查、控、扣、限、曝、拘”连环招,全力兑现劳动者胜诉权益。对抗拒执行、拒不履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先是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全方位摸排,灵活查控,并依法采取限制高消费、失信曝光等强制措施,用法律的威严为劳动者撑腰。对恶意欠薪行为,依法采取上门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形成强大震慑。

此外,海城法院强化与公安等部门执行联动,不定期开展拘留和查人扣车行动;合浦法院多渠道调查被执行人财产;银海法院强化上门执行、现场执行,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今年3月以来,北海两级法院共对18名被执行人采取上门拘传、拘留措施,对1名欠薪被执行人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全力跑出“护薪”执行加速度

“期盼已久的工资拿到手了,我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六月的烈日下,刚从合浦县人民法院走出来的庞某凤难掩喜悦。2022年9月,合浦某房地产公司因经营困难,拖欠庞某凤等27名员工工资68万余元,涉及保洁、物业、会计等多个岗位,欠薪数额从620元到8万余元不等。

2023年10月,在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的多方调解下,该公司与27名员工达成调解协议。然而,这27份调解书却没有如期兑现,员工随即向合浦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合浦法院第一时间启动“法院执行+工会协调+仲裁衔接”联动机制,与合浦县总工会、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共解“薪”愁。同时,开通欠薪案件绿色通道,将同一被执行人的27件劳动争议执行案专项办理,通过线上线下查控、拘传失信被执行人、拍卖被执行人财产等手段,为劳动者撑起“护薪伞”。

6月24日,在涉“薪”案件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中,27名劳动者悉数领到欠薪。这得益于北海法院“主动靠前、加强联动、凝聚合力”的工作方法,通过深化“法院 +工会”“法院 +劳动仲裁”等机制,确保以最快速度兑现劳动者权益。

今年3月以来,北海两级法院欠薪执行案件平均结案时间较普通案件缩短27天,执行到位率同比上升13.95%。推动“法院+工会+行业协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更多职能部门加入欠薪案件治理专项行动中来,共同托起劳动者的幸福。

“柔性执行+普法宣传”让企业和职工共欢颜

“公司目前经营存在困难,且处于融资的关键阶段,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可能会影响公司后期融资,更加无力偿还债务。”北海某材料公司拖欠廖某杰等4人工资25.9万余元,执行中企业负责人道出困难。

执行法官兼顾双方权益,一方面,安抚廖某杰等4人情绪,充分了解诉求,释法说理,争取理解暂不冻结北海某材料公司账户;另一方面,多次带队上门到北海某材料公司进行沟通协调,了解筹款进度,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北海某材料公司一次性将拖欠的25.9万余元薪资支付给廖某杰等4人。

这四起劳动争议执行案的圆满解决,得益于“柔性执行”的运用。在办理欠薪执行案件中,北海两级法院充分发挥“柔性执行”作用,根据被执行人欠薪原因,因案施策,对确有困难但诚信履行的被执行人或欠薪企业,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最大程度促进双方达成分期履行、执行和解,妥善办理欠薪案件,推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充分保障企业发展。

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路上,北海两级法院持续发力,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从提升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及维权能力着手,从引导企业主动担责、规范用工行为发力,通过开展“法治课堂”、提供法律咨询、举行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企业和劳动者身边,引导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