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预计8日夜间二次登陆,宁波市于7日14时发布防台风应急响应Ⅲ级。面对可能到来的风雨考验,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迅速行动,联动有关部门组织动员应急志愿服务力量投入备勤。各区(县、市)积极响应,组织队伍、清点物资、排查隐患……这正是宁波应急志愿服务“平急结合”,守护城市安全的生动体现。
锚定“方向标”
健全应急志愿服务体系
应急志愿服务要高效运转,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宁波市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并出台《健全宁波市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指导意见》,明确了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具体路径,为基层队伍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为深化体系内涵、探索融合路径,今年5月,宁波召开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应急志愿服务专场)。会议聚焦应急救援、应急救护、医务社工三大领域,通过互动交流、成果发布、结对签约等环节,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在应急领域如何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同时,宁波市依托“志愿浙江·宁波We志愿”平台,有效强化了对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畅通了应急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与沟通协调的渠道,构建起高效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
力量壮大
助力应急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
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的活力,源于不断壮大的专业队伍。宁波高度重视应急志愿力量的培育与发展,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正呈现出蓬勃壮大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宁波不断扩充优化市县两级应急志愿服务联盟,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卫健、电力、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成立应急救援队,完善应急志愿队伍体系。另一方面,队伍规模与网络覆盖持续扩大。如今,全市108支应急救援队伍、4352名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一线,形成了一张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应急服务网络。他们积极参与事故救援、自救互救和应急知识普及,已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力量。
演训结合
规范提升队伍专业救援能力
体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队伍关键时刻的战斗力上。确保志愿者队伍在紧要关头“拉得出、用得上”,靠的是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充足的保障和科学的组织。
在北仑区,一场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刚刚结束。志愿者们按照“理论+技能+实战”的模式,系统学习了相关政策知识,通过多场景、动真格,系统训练了岸上和水上的救援技能。这样的演练,有效提升了志愿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也是对“平急结合、专常兼备”要求的具体落实。
充足的物资是应急保障的基础。海曙区洞桥镇近期组织人员,对防汛防台应急物资进行了全面清点和维护。目前,该镇储备有橡皮艇10艘、冲锋舟2艘、应急照明灯2套,并完成了4辆强排泵车、7台发电机、46台抽水泵的维护调试,同时确保柴油、汽油、沙袋等物资储备充足,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险情提供了有力的物资支持。
社区组织动员也是应急响应的重要环节。象山县金秋社区将工作人员、业委会、物业和党员志愿者混合编组,成立了值守联络、避灾点安置、应急响应三支小队。他们以网格为单位,重点对辖区内的老旧房屋、低洼地段进行排查,并耐心劝导低洼地带和危旧房屋的居民,特别是独居老人,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努力做到应转尽转。
风险保障解除队员后顾之忧。近日,鄞州区蓝天救援队三名队员在训练中负伤,获得专属保险赔付2万余元。这项由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人保宁波分公司设立的“应急救援志愿者专属保险”,覆盖全市在民政注册且完成“We志愿”服务平台认证的应急救援队员,涵盖任务与训练风险。自2023年6月实施以来,该保险已连续三年发挥作用,累计赔付超4万元,惠及多支队伍,为奋战一线的志愿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多样活动
普及全民应急安全知识
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提升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样重要。宁波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科普活动,将安全知识送到市民身边。
“安全科普从娃娃抓起。”近日,江北区蓝天应急救援队迎来一群萌娃,开展了一场“安全探索之旅”。孩子们在队员带领下参观救援装备、学习打绳结等基础技能,在寓教于乐中播撒了安全意识的种子。
北仑区社会组织党员公益日活动以“红‘社’引航‘益’起来”为主题,吸引20余家社会组织和近千市民参与。现场,专业志愿者化身“生命守护者”,设立摊位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急救技能教学指导,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学习和动手操作。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今天亲手试了试,真的很有用!”在慈溪市第二届“救在身边”大型户外公益科普活动中,市民王女士感慨道。活动现场设置多个体验区:专业医护人员手把手指导市民练习心肺复苏、AED使用、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市民可参与家庭灭火模拟、参观急救消防车辆;还有急性病识别、防诈骗技巧等互动学习项目,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急救知识盛宴。
从制度体系搭建到专业队伍锤炼,从物资装备保障到全民意识提升,宁波正全力构建“平急结合、专常兼备、全民参与”的应急志愿服务防护网,为甬城筑起安全防线。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