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柳欣
手机屏幕亮起,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公安局民警小李熟练地点开蓝色图标的“民警学法”APP。空余时间,几道法律知识练习题、一段微课程视频,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加餐”。与此同时,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的会议室里,围绕一份疑难案件的会商正热烈进行;而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鄞江中学的讲台上,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高翔正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种子播撒进莘莘学子的心田……这些生动的剪影,正是宁波市公安局系统性提升全警法治素养工程的生动注脚。
“法”筑基座:擘画素养提升新维度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支撑。宁波市公安局党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精髓,将提升全警法治素养置于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篇布局。
今年年初,宁波市公安局就在公安内部颁布实施了《全警法治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5-2027年)》,配套出台《提升全警法治素养十条刚性措施》,为锻造高素质法治公安队伍描绘清晰路径图、设定硬性指标。
“目标是构建高质量执法队伍,关键在于持续巩固提升能力,传导责任压力,营造全警自觉崇法、主动学法的浓厚氛围。”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宁波公安通过法治思维培育、分类教育培养、实战实用课程、多元能力评价、数智服务支撑、规范执法标准六大立体举措,形成梯次衔接、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功底深厚、人才集聚的高质量宁波公安执法队伍。随着培育体系的变革、刚性机制的落地、数智赋能的应用、实战课程的建立、学法氛围的营造,使得“本领恐慌”逐渐转化为“执法自信”。
“法规条文理解更透彻了,执法办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工作更顺畅了。”一位基层民警胡宁道出了普遍感受。未来,宁波公安还将探索更多元维度的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确保蓝图落地见效。
“法”润深植:学考研联动淬炼真功
收看课程、快速刷题、模拟考试......每天饭后,奉化分局民警老李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用“民警学法”app刷几道题、看几个课程视频。他坦言,“过去工作忙,常常没什么时间系统学法,现在有了这个“民警学法”app,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还能自我检测,特别方便。”
为确保学习不走过场、能力真提升,宁波公安紧抓日常学习、定期检验和课程研发三大关键。
为了方便民警学习,宁波公安在手机端自主创新研发“民警学法”应用,让民警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掌上学习、模拟检测。同时,严格实施“两考”,组织开展常态化法律知识抽测和基本法治素养达标考试,以考促学、以考验效。
围绕问题导向,宁波公安还大力推动法治课程体系建设,汇聚骨干力量打造体系化实战化精品课程和网络“微课程”,内容覆盖通用常用法律法规、警种专业知识,突出高频重点知识、易错难点提示、新型热点问题。
“法”脉赓续:梯队涵养法治生力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宁波公安深谙人才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法治菁英库”与“法治新锐库”二级梯队体系,分层分类孵化培育法治人才,确保法治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建设法治人才工作室、完善疑难案件法治会商机制等举措,畅通法治人才参与辅助决策、支撑实战攻坚、服务基层一线的渠道,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发挥其在提升整体执法质效、服务社会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让法治智慧竞相迸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高翔便是这一体系的耕耘者和贡献者。他作为全市优秀教官,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3名大一新生和鄞江中学560名高一学生授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现场反响热烈。
“以前觉得法律很远,听完讲座才明白它时刻在保护我们,也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鄞江中学的小王听完讲座如是说。
法安甬城,行稳致远。宁波市公安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公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全警法治素养提升工程,久久为功,努力锻造一支与新时代使命任务高度匹配、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公安铁军,为宁波公安“全方位、全领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和人才支撑。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