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打通堵点卡点 促进提质增效 加快创新转型

交通运输部着力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2025-07-04 14:16:1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刘欣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万公里;内河亿吨大港达到23个;内河货运量达到49.5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2.2万亿吨公里;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艘的新能源内河船舶……

内河航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等比较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方案、意见等,为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内河绿色低碳和智慧创新转型等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1+1+N”政策体系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着力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1+1+N”的政策体系。

据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介绍,第一个“1”是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第二个“1”是近期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N”是指实施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行动以及内河智能航运、绿色发展、智慧转型等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运输服务“软提升”,推进内河航运全要素、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其中,《方案》的重点是聚焦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方案》提出要着力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全面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巩固提升港口枢纽能级等4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30年建成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意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抓当前内河航运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以全面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为目标,从7个方面提出了23项重点任务,推动设施装备和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内河绿色低碳和智慧创新转型,强化经济产业融合,加大力度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园区,特别是打通“最后一公里”。

付绪银表示,“内河航运发展涉及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还有运输组织及产业融合、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方面面,相关部门将加强协调联动,加大力度推进水网与航运网的融合,加强土地、环保、资金等要素保障,系统推进航道、港口、船舶等主要要素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全面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短支航道“通港达园”

随着内河货运量的增加,内河航运的运能大、成本低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据付绪银介绍,“《意见》里提出要提高组织化水平、畅通水运末梢、促进船队发展等,都是围绕降本提质增效和优化运输结构来考虑的”。

比如,在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上,《意见》提出有序发展内河水运的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具有船和货匹配的优势,发展具有物流查询、运输组织功能的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有利于减少船舶空驶和等货的时间,以及船找货、货找船等情况,从而建立空间的有效衔接,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和船舶的经济效益,目的就是降低运输成本。

在畅通水运末梢上,《意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加强内河航运与重点临港产业、物流业的衔接,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短支航道“通港达园”,用“小切口”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此外,《意见》里提出,要结合通航条件、结合货源情况,因地制宜鼓励发展船队运输,鼓励长三角等水网地区培育船队经营主体,这也是在降本提质增效里进行的探索。

“结合《意见》里提出的要求,我们也在探索具体的措施,推动内河运输的降本提质增效。”付绪银表示。

文旅融合要“深挖掘”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和承载体,它承载着水路运输、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文旅热、文博热持续升温,为内河水路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统筹谋划,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培育行动,打造了36条国内‘水上黄金旅游线’,包括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特色文化、沿海观光等类型,分布于23个省市。在长江,‘两坝一峡’旅游航线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国际知名的内河旅游一流品牌。”谈及内河旅游客运的发展情况,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说,内河客运旅游化转型已经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的新引擎。

据杨华雄介绍,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按照刚刚出台的《意见》,重点开展三大行动:

在硬件服务上要“双升级”。推动旅游航道、客运码头、候船设施等硬件加快建设升级,推动港口服务标准、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为广大旅客提供更加便捷化、品质化的旅游服务。

文旅融合要“深挖掘”。结合当前文旅消费的新热点,加强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以及古运河、老码头等文化资源保护,突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等特色,培育出更多像浙江“泛舟浙里”、江苏“水上观扬州”等水上观光旅游休闲品牌。

在安全上要“守底线”。加大客船安全投入,推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智能视频监控等在水上旅游客运的应用,加强船舶运营期间的全程安全监管。同时,针对特定航线、重点水域推行“一线一策”“一域一策”安全监管措施,让广大旅客们游得开心、玩得放心。

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随着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能源转型为重点,推动船舶绿色化、低碳化成为航运发展的主旋律和新趋势。目前,内河液化天然气(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呈现多元并存、竞相发展和快速推进的态势。

记者注意到,《意见》对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也有所部署。

对于如何实现内河航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付绪银介绍说,重点从船舶、港口和航道三个方面发力。

在船舶方面,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推动船舶“换动力”,由传统的燃油动力改为新能源动力。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有序的原则,逐步提高新建内河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同时,要推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标准以及支持政策,推动构建绿色航运产业链。

在港口方面,打造绿色低碳港口,推动港口“披绿装”。加强码头绿色改扩建,加大内河港口码头改扩建力度。积极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鼓励港口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等。

在航道方面,给航道“着美装”,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水上样板。开展“美丽航道”建设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以设施美、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为内涵的航道改造。开展绿色航道养护行动,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推广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航道工程要用新材料,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开展疏浚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环境相统一。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