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加大对商家非法添加违禁品惩处力度

2025-04-19 06:52:1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张守坤

当前,社会上许多滥用医疗手段进行减肥的乱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滥用药物、手术或其他医疗手段,以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这些行为往往偏离了健康和安全的医疗原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亟待明确各种乱象背后的法律风险,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为此,《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汤建彬。

记者:滥用医疗手段进行减肥的法律风险涉及药品管理、医疗合规和消费者权益等多领域,请分析可能引起的法律责任。

汤建彬:从刑法角度来看,根据刑法规定,若减肥药品或器械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存在虚假宣传、非法添加成分,可能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或生产、销售劣药罪。典型案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的“司美格鲁肽假药案”,涉案人员因销售未经批准的减肥药物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师资质情况下,擅自开展减肥手术(如抽脂、胃旁路手术)或注射项目,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罪,例如在张金玲、陈金风非法行医案中,被告人在无医生执业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对被害人实施吸脂手术,并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多名被告人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判处相应有期徒刑;根据刑法规定,若明知减肥药物含有有毒成分(如甲状腺激素、DNP等),仍销售并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恶劣后果的,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从行政法角度来看,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减肥手术的,处以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处罚款;对于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销售减肥药,或者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等行为,依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对于构成虚假广告的,依据广告法相关规定,责令停止发布广告,作出处广告费用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等行政处罚。

从民事角度来看,因手术失误或药物副作用导致患者健康受损,如抽脂后皮肤坏死、器官衰竭等,医疗机构需依据民法典的规定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若减肥产品宣传与实际效果不符,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3倍赔偿;若未按约定提供服务,或减肥服务未达承诺效果,消费者可主张违约赔偿责任。

记者:市场上为何有这么多滥用医疗手段减肥的乱象存在?

汤建彬:医疗减肥市场的供需矛盾引发利益驱动。社会上对减肥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但是市场上减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媒体广告和资本运作刺激了消费。部分非法厂商利用消费者急于减肥的心理,在减肥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严重损害消费者健康。而法律惩罚力度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商家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麻黄碱等违禁成分,即便被查处也仅面临罚款或轻微刑事责任,与其所能获得的暴利相比,违法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这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滥用医疗手段减肥的乱象。另外,很多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不严,消费者投诉后,平台仅下架商品而非追溯源头,平台责任的缺位也为滥用医疗手段减肥提供了便利渠道。

减肥广告虚假宣传刺激了消费冲动。很多商家发布虚假广告,通过无副作用、快速见效、无须节食运动等承诺吸引消费者,结合“用户自述+成功案例+专家背书”的营销策略来增强可信度,诱导急于减肥的人冲动消费。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交平台成为虚假广告传播的重灾区,自媒体、短视频博主等以经验分享为名植入广告链接,并使用绝对化用语如“永不反弹”等效果承诺来误导消费者。然而,如此不科学的减肥效果承诺,其实是因为产品中添加泻药、禁药等成分制造了短期体重下降的假象。

公众减肥理念偏差与消费者维权困难。公众的减肥理念有失偏颇,经常忽视减肥的科学性,缺乏对健康体重的认知,过于追求快速减重,过度依赖减肥产品,致使有些消费者盲目选择医疗手段进行减肥。然而,市面上的减肥产品及医疗减肥机构良莠不齐,使得部分消费者权益受损。对此,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对医学知识的匮乏推卸责任,将严重副作用,如内分泌失调、肝肾损伤,称之为正常现象或者归为“个体差异”,使得消费者维权困难。

维权困难的另一个成因是证据缺失。消费者法律知识有限,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忽视对证据的采集与保留,尤其是线上交易常无发票或合同,商家使用虚假备案网站,消费者难以证明购买行为与身体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检测、鉴定渠道受限,导致维权缺乏专业性证据。

此外,监管体系存在权力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足等漏洞,立法滞后或表述抽象,导致执法机关无法有效执行。例如,监管部门在权责交叉地带容易出现失管、漏管现象,导致执法缝隙和盲区。同时,监管资源和能力不足,如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装备和技术支持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监管难度。

记者:如何对滥用医疗手段减肥的乱象进行有效治理?

汤建彬:加强行业规制。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规范手术和药物使用流程;从业人员应当确保资质合规,避免超范围执业,并如实告知患者医疗风险。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医疗减肥行业的监管力度。另外,还应当推动行业自律,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对健康减肥的宣传。加强公众教育与健康观念引导,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健康减肥的认知,倡导科学、健康的减肥方式。对于选择医疗手段减肥的消费者,应当选择正规机构,警惕“快速见效”宣传,核实药品和手术资质,若消费者在医疗减肥过程中受到损失,应当鼓励其积极维权,对违法医疗减肥行为形成监督与制约。

加强对维权途径的宣传。在证据保全上,消费者应当在购买阶段索要发票、保存聊天记录、录制产品宣传视频等,为事后维权做好基础准备。当损害发生后,应当立即就医并保存病历、检测报告,要求医生明确损害与产品的关联性。在维权渠道的选择上,应当优先尝试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介入。若上述方式均未解决问题,则应当提起诉讼,依法请求赔偿。上述渠道仅限于所受损失不严重的情况,若商家滥用医疗手段减肥构成犯罪的,应当直接报警。

加强对虚假宣传的制约。加强平台治理是规制医疗减肥虚假广告的关键。平台应建立事前审核机制,需核验商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广告审查证明,对直播带货实行关键词过滤,拦截“永不反弹”“绝对安全”等夸张宣传用语;强制商家公示产品成分、手术风险及医师资质等信息,使得消费者能够验证其真伪并作出理性判断;建立事后追责体系,依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广告法相关规定责令虚假宣传的商家及时纠正,并对其采取一定限制、惩罚措施。

加强政府监管。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平台。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非法行医、制售假药、虚假广告等行为;采取动态监管,通过随机监督抽查、现场检查、资料审核等方式,对医疗美容机构的资质管理、执业人员管理、药品器械使用、广告发布等进行全面评估;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以对其产生威慑、达到预防效果。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