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占江 帅标
在湖南湘西沅陵的层峦叠嶂间,49岁的曾祥伟用32年光阴丈量着司法为民的温度。当《法治日报》记者见到这位体重仅86斤的调解员时,他刚结束透析治疗,裤袋里揣着抗排异药,正跨上摩托车赶往山林纠纷现场。“调解就是我的降压药。”他笑着拧动油门,在山道上扬起一溜尘烟。这个先后两次换肾、每周三次血液透析的基层司法助理员,用1万余个日夜践行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誓言,将666.7978万元调解协议金额化作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一坐标:砝码天平间的“解结者”
——364起纠纷零激化的绣花功夫
“法律文书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温暖的共识。”在凉水井司法所调解室,曾祥伟摩挲着1992年以来的第43本调解记录册。这个被5.3万凉水井镇群众称为“解结王”的司法助理员,总能在情与法的天平上找到最佳平衡点。
2020年8月18日的工亡补助金分配纠纷,至今仍是镇上的法治教学案例。当婆婆彭某攥着存折坚持要分30万,儿媳谢某出示女儿留学欠款证明时,曾祥伟没有立即搬出民法典,而是用布满针眼的手为两人各倒一杯热茶:“张妈妈,您儿子最放心不下谁?”“谢妹子,您女儿知道妈妈和奶奶吵架吗?”两个触及情感软肋的提问,让剑拔弩张的婆媳瞬间破防。最终,这场涉及30万元核心争议的纠纷,在法定继承框架内达成了最温情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感破冰-事理疏通-法理定锚”的三步调解法,在2017年正月的坟地纠纷中更显功力。面对刘、张两姓强族要将逝者葬于彭姓聚居地的冲突,曾祥伟带着团队经历两天两晚的拉锯战。当发现死者女儿嫁入彭家且辈分颇高时,他连夜绘制出“姻亲关系调解图”,既保全殡葬习俗,又维护弱势族群尊严。
“法律是定盘星,但调解需要绣花功夫。”他轻抚调解协议上的红手印,近3年调解364起纠纷零激化的纪录在晨光中微微发亮。
第二坐标:生命沙漏中的“逆行者”
——三张肾移植通知书背后的抉择
在司法局档案柜深处,三张泛黄的医疗文件见证着生命奇迹:2004年1月首次肾移植手术记录、2007年12月二次换肾通知书、2022年3月第三次换肾待办单。每份文件背面都写着同一行小字:“纠纷待调,速归。”
2003年12月24日,新婚次日的曾祥伟冒雪奔赴靖州处理移民安置。在大雪严寒中,他连续一周超负荷处置移民搬迁工作。返程时剧烈腹痛,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此后二十年,两次换肾、26次配型、每周三次透析,这个瘦到86斤的身躯始终挺立在司法前沿。
“您看我这脸色是不是好些了?“2023年3月的一天,刚做完透析的曾祥伟接到纠纷报警,边跨摩托车边跟医生打趣。这种近乎顽强的乐观,感染着每个接触他的人。
社区矫正对象潘某说:“曾所长都这样了还在拼命,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造?”这个曾经持刀伤人的汉子,如今每天准时到司法所报到,主动参加集镇卫生清扫——只因潘某在社区矫正期间有一小孩入学读书,曾祥伟便帮其在凉水井集镇边租住一间民房,方便潘某照看小孩上学,还帮他介绍一些零活做贴补家用。
司法局领导7次含泪劝其调岗,都被他婉拒:“凉水井镇地广人多,工作相对复杂,难度不小,换新人又得重新摸透‘山水经’。”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曾祥伟,至今仍在等待肾源,准备第3次换肾,继续和生命赛跑。妻子望着他凹陷的颧骨哽咽:“他把司法所当成了第三个肾。”
第三坐标:法治种子的“布道者”
——从“问题青年”到“养猪大王”的重生之路
在白合村法治广场,曾祥伟正调试“村村响“大喇叭。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牌匾的背后,藏着无数个跋山涉水的日夜。
“曾祥伟的足迹踏遍全镇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把国家的法律、党的政策和自己对人民的一片真情送到了群众的心中。”在凉水井镇采访,镇村居干部都这么说。
2012年,当时胡某因故意伤人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执行,在社区进行矫正。刚入矫时胡某情绪低落,曾祥伟了解情况后,多次登门家访做思想工作。
一次家访时,得知胡某因小孩上学缺钱,有想要外出做事谋生的打算。曾祥伟随即进行劝导:“想干活是好事,但是外出肯定不行,有难处我可以先借钱给你应急,你有经商的头脑,我们可以推荐你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家创业。”
之后,在曾祥伟等人的帮助下,胡某逐渐走出阴霾,开始尝试养牛、养猪,与合伙人一起成立合作社,年产生猪3000余头,同时还吸收当地十多名村民到养猪场就业。
“当时不怕他借钱不还吗?”面对提问,曾祥伟说:“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希望对方变好,自己就要带头做个榜样。”
如今,胡某的合作社不仅带动12名村民创业致富,还捐资修建村饮水工程。这个曾经的“问题青年”,如今成了敬老院的常客。
2021来以来,曾祥伟先后向镇党委、政府提出法律建议10多条,提供法律依据40多次,全部被采纳。
暮色中的司法所,曾祥伟正整理当日调解记录。书柜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奖章旁,躺着个铁皮药盒——里面既有抗排异药物,也有群众送的止咳糖。“他们知道我不收礼,就变着法塞‘甜’。”他笑着说,眼角皱纹里盛满星光。
远处山道上,摩托车的引擎声再次响起。后座绑着的调解包微微敞开,露出泛黄的《调解员日志》,首页工整写着:“32年,1万天,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这个用生命丈量司法温度的身影,正驶向下一个需要法治曙光的角落。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