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示范判决破物业纠纷频发难题——文昌会文法庭灵活推动物业纠纷实质化解

2025-04-16 17:29:34 来源:文昌法院 -标准+

社会如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物业纠纷是生态中的失衡因素。化解物业纠纷,就像生态保护者调整生态结构,使其恢复平衡,让社会生态充满生机,各种“生命”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哥昌”致读者

物业矛盾纠纷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接关系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体验。物业案件虽小,却事关“社会细胞”的健康活跃。物业纠纷具有重复发生的特征,如何通过化解一个物业纠纷解决一类纠纷是工作难题。

抽丝剥茧立示范

在文昌的一个小区里,一场纠纷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逐渐扩散开来。几十户业主因为对物业服务不满意,比如觉得绿化养护不到位、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再加上一些房屋长期空置,便集体拒绝缴纳物业费。矛盾越积越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样的纠纷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小区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引发更多类似问题。采用 "一案精审、多案共赢" 的策略,从众多案件中挑选了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物业合同纠纷作为示范案件,进行精雕细琢式的审理是一个破局良方。

业主A连续两年没交物业费,他拿出了楼道照明坏了、垃圾清运不及时等证据,认为物业公司服务不好,自己有理由拒交物业费。但法官们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进行了类案检索,查阅了大量类似的案件,还亲自到小区实地调查。这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很多业主在维权时,举证率不高,而且他们提供的证据,大多只能证明物业公司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偶尔垃圾没及时清运,楼道灯有一两个坏了,根本达不到法律上所说的 "根本违约",也就是严重违约的程度。同时,物业公司在计算拖欠物业费的违约金时,也存在问题,算得太高了,远远超过了实际的资金损失。

针对这些情况,法院在判决书中,详细说明了裁判的依据和理由,把每一个争议点都分析得明明白白。服务质量不达标并不等于可以免除缴费义务,业主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拒绝交物业费;同时,违约金的计算不能太高,要符合法律规定。这样的判决,不仅解决了这一个案件,还为以后类似的案件树立了标杆,让大家知道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处理。

分兵两路化纠纷

示范判决生效后,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审判团队并没有就此结束工作,而是分成了两路,开始处理更多的同类纠纷。

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他们启动了类案速裁程序,采用 "要素式庭审" 模式。这就好比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把同类案件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集中开庭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而对于还没有立案的案件,法官们则带着示范判决书,主动找到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他们就像耐心的调解员,给当事人讲法律规定,讲示范判决的结果,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很多当事人听了之后,觉得法官说得有道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最终推动22件同类纠纷在诉前达成和解,29件同类纠纷在诉中自动履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事人诉累,节约了审判资源。

三位一体筑和谐

示范判决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纠纷,更重要的是要让法律的规则深入人心,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会文法庭的审判团队深谙这一点,他们带着 "判决书+调解书+普法书",走进各个小区,开展法治宣传。

通过把判决书当作生动的教材,给居民们讲解里面的法律知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维权,该怎么维权,维权的边界在哪里。调解书则告诉大家,纠纷还有和解的可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普法书更是把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居民们在家就能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

从最初的 "拒交风波" 到现在的 "双向履约",通过示范判决机制,让法律条文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变成了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他们从个案裁判出发,提炼出规则指引,再通过规则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探索条基层善治的新路径。如今,司法裁判的引领作用正在转化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能,为居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让每一个小区都能成为居民们幸福生活的港湾。

编辑:丁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