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张添雅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北廿铺村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社会治理比安全看稳定”行动,通过创新实施网格化“453”工作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基层治理是社会和谐的“定海神针”。北廿铺村以优化网格体系为切入点,按照“多网合一、一网统筹”的思路,将全村划分为1个整体网格,并细分为6个社,构建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网格辅助员共同参与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精心选拔13名素质高、能力强的村民担任网格员及网格辅助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工作,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让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侦察兵”和“信息员”。为进一步提升网格员的服务能力,北廿铺村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采用业务培训、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对网格员进行了8轮次的全覆盖培训,努力将网格打造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和社会治理的“坚固堡垒”。
“咱们村民有啥困难、有矛盾、马路上有垃圾,及时向网格员汇报,矛盾能得到及时化解,垃圾人家就组织人员及时清理,困难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网格员入户以后,老百姓少跑路也就方便多了。”凤翔镇北廿铺村村民王智福感慨地说。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北廿铺村强化政治引领,网格员定期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全村259户1054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基层治理把稳方向。强化德治教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在全村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以德治教化凝聚人心,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化自治基础,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多层次协商议事格局。强化法治保障,增强党员干部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能力。强化智治支撑,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办理民生实事121件,促进村务、党务事项公开透明,有效提升便民服务效率。
凤翔镇北廿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军介绍:“凤翔镇北廿铺村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工作中,充分发扬‘枫桥经验’,创建党建+基层治理品牌,按照‘453’工作法,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利用网格员和网格辅助员的服务工作职能,平时深入走访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调处化解,全面提升全村老百姓的获得感。”
为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北廿铺村推行“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严格落实网格“日排查”“周调度”制度。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建了4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30余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8场次,通过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推动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健全自治组织运行机制,结合村情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制度,推行“党建+爱心超市+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形成了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小网格”发挥出“大治理”的效能。
凤翔镇副镇长魏继强说:“凤翔镇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基层治理和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探索创新‘党建+社会治理+N’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四两拨千斤’作用,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复杂棘手问题,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