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西东兰金谷乡:“三法联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4-15 18:21:4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通讯员 周理  

“以前守着石缝荒地种玉米,连种子钱都赚不回,如今石头缝里‘长’出桑树,合作社包技术、包销路,每年增收2万余元。”站在连片桑园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金谷乡隆明村村民班彩练说。

从“石漠荒山”到“桑蚕绿洲”,从“羊肠土路”到“高速通途”,金谷乡的蜕变,源于一套党建引领“三法联动”的乡村善治密码——以党建引领“深入乡村听民情”找准发展痛点,以“资源下沉解民生”打通服务堵点,以“源头善治暖民心”破解治理难点,让昔日的石漠化山区跃升为生态富民样板。2024年,全乡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其中隆明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金谷乡获评“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河池市四星级‘十无’乡镇”,金谷村、接桂村获评“自治区生态村”等称号,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谐画卷正徐徐铺展。

脚步丈量民情:石缝里“种”出产业链

面对石漠化面积占比超80%的困境,金谷乡党委政府带着问题走村入户,在隆明村蹲点调研37天,创新推出“石缝经济”模式:党支部牵头整合零散石缝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连片种植耐旱桑树506亩,配套建设“小蚕共育”车间,发展“桑园养鸡+林下种药”立体农业,打造“金谷桑蚕”“熊猫猪”(又称“六白黑猪”)等特色品牌。同时引入粤桂协作资金建设标准化猪舍,养殖“六白黑猪”1300头,形成“桑叶喂‘熊猫猪’,‘熊猫猪’粪反哺桑园”的循环产业链。村民班选华说:“桑蚕、‘熊猫猪’两头赚,合作社年底还分红,比外出打工强!”

产业振兴的“金钥匙”,更打开了连片发展的新格局。接桂村盘活冬闲田种植黑木耳40亩,带动周边村发展黑木耳种植100亩;隆通村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定价”推动高山小米溢价销售;金谷村与武汉大学、河池学院合作试种中草药120亩,构建“高校育种+基地示范+农户种植”链条。

目前,全乡“3+1”特色产业覆盖率已达100%,油茶套种中药材、桑园养禽等复合经营模式推广至1.5万亩,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超15%,隆明村更突破百万元大关。

资源下沉一线:网格里“织”出幸福网

“公交车通到了村委会,看病能约乡卫生院医生上门,连社保缴费都有网格员代办。”金谷村龙法屯韦彩云展示着用公益积分兑换的电热水壶,细数身边变化。

金谷乡将全乡划为144个网格,172名党员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机制,2023年解决饮水安全、就业帮扶等急难问题1270个,医保代办覆盖率超98%。

硬件提升与软性服务同步发力:新建家庭水柜971座,硬化村屯道路82条,8个村卫生室、文化广场全部焕新;天巴高速金谷段建设期间,30名青年党员组成突击队,30天完成732亩征地、60栋房屋拆迁,创造“零上访”纪录;创新“服务换积分”机制,村民参与集体劳动、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可兑换生活物资,2800余人次主动加入黑木耳采摘、桑园管护等生产环节。“帮孤寡老人理发能攒积分,大伙儿抢着做好事!”纳立村网格长黄承志感慨。

文化浸润治理:山歌里“唱”出和谐曲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多,不听不信不转账……”在“三月三”歌圩节上,纳马屯铜鼓山歌队用山歌宣传反诈知识,引得千余群众喝彩。金谷乡深挖铜鼓文化、山歌节庆等民俗资源,组建12支党员山歌队,将移风易俗、法律知识编进“唱得响、记得住”的《劝学歌》《孝老歌》等歌曲。

矛盾化解更靠“早”字诀:建立“一约四会”议事机制,老党员、乡贤组成“茶桌调解团”,2023年成功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89起,化解率达98%;推行“事前排查、事中联调、事后回访”三步工作法,实现连续5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接桂村两兄弟为宅基地争执多年,调解员韦胜强连续7晚登门泡茶聊天,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茶喝完了,心结也解开了。”村民韦建雄说。

从“满目石山”到“遍地生金”,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金谷乡用“三法”破译乡村治理与振兴密码,印证了一个道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服务送到家门口、共识凝聚在文化根脉里,山沟沟里也有幸福生活!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