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陈毅清 容蒙妮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桂平市司法局借助重大疑难矛盾纠纷集中会诊研判机制,成功调处西山镇A村与寻旺乡B村之间历时七年的坟山纠纷积案。该纠纷始于2018年,因山林地界争议及树木砍伐问题而引发,跨区域、涉众广、证据复杂、双方诉求差距大。尽管当地司法所曾组织双方开展多次调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今年清明期间,司法所工作人员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团队采取“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头安抚双方情绪,并提出“经济补偿双向约束”方案,把经济补偿责任与法律责任挂钩,最终促成双方认可调处方案,成功化解纠纷。
桂平市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
在充实调解力量方面,各乡镇(街道)司法所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等力量,并邀请挂职律师参与,有效提高调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提前排查纠纷,各乡镇(街道)司法所联合辖区派出所、村委会等对历史遗留坟山纠纷进行“拉网式”排查,向村(社区)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对坟山纠纷相关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开展祭扫活动。
此外,桂平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所所联动”机制优势,持续推进派出所、司法所矛盾化解联调联动,对久拖未决的疑难坟山矛盾纠纷进行集中会诊研判,逐件落实责任部门、拟定调处措施、制定风险预案。调解过程注重多元共治,以司法所为主导,为调处工作提供法律支撑,确保调处协议合法有效;派出所全程保障调解秩序;村(居)委会负责动员,发挥乡贤能人的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协议落地。同时,推行矛盾纠纷回访制度,对组织开展过调解工作的坟山纠纷,落实专人跟踪回访,不断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在“三月三”和清明假期前后,桂平市司法局成功化解坟山纠纷29件,实现法律刚性约束与乡情柔性疏导相结合,为乡村振兴与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