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强
走进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微笑地服务、耐心地解答、高效地办理、智慧地流转、精准地对接。叫号机的清脆声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服务交响曲,在这里,“跨域联办”打破部门壁垒,群众心头事终成政府案头事。
4月2日,西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举行揭牌仪式。综治中心选址在辖区中心便民地段,采用“1+6+N+X”运行模式,推动多部门依法履职、形成“解纷”合力,真正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从“九龙治水”到“中心统管”
曾经,西岗区也面临着群众反映问题,常常需要跑多个部门,费时费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西岗区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破部门壁垒,由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整合诉讼服务大厅、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劳动保障维权中心、住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等6个中心的部分职能,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N个单位常驻,民政、妇联、社会调解组织以及心理服务等力量轮驻,构建起“窗口式接待+组团式化解”的全链条服务平台。同时,通过综治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社会治安、矛盾风险、社情民意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挂牌当日,市民张某来到西岗区综治中心咨询财产分割事宜。原来张某与丈夫刘某离婚后,因婚内财产分割无法达成一致,针对张某的诉求,综治中心邀请常驻法官、民警、律师、调解员进行现场调解。在家事调解室,工作人员一方面向双方普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释法说理,另一方面从家庭伦理道德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劝导双方当事人之间以情谊为重。通过法、理、情三方面的劝解,双方当事人转变了态度,最终在律师的帮助下,当场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对调解结果均表示满意。
“我以为综治中心管不了这么具体的事,没想到工作人员这么贴心。”拿着和解协议,张某由衷地发出感慨。
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协调”
西岗区综治中心通过“吹响集结号、部门来报到”联动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联合接访、协同处置,让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矛盾纠纷“有人管、管到底”。
西岗区一家企业拖欠43名员工工资34.7万元,员工代表们找到了西岗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将大家领进“多元调解室”,区人社局、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常驻工作人员通过“一杯热茶、一份倾听、一份承诺”的温情接待,迅速稳定员工情绪。
为防止矛盾升级,工作人员迅速将相关材料上报给有关部门,区人社局负责人紧急部署,联合属地派出所、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立即进驻企业展开调查,仅用数小时便锁定欠薪事实。
“既要守住法律底线,也要保住企业发展希望。”在西岗区综治中心,一场“圆桌对话”开始了。现场通过解读相应法律法规,明晰企业法律责任,运用“换位思考工作法”,引导双方从对立面走向合作面。历经数小时的多轮协商,最终促成达成工资支付协议,明确了工资支付期限。
“原以为这笔工钱要打水漂,没想到政府真帮我们追回来了,谢谢!”员工们握着中心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出击”
“三早工作法——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中心工作人员展示着一摞厚厚的台账,每起纠纷都标注着"红黄蓝"三色预警。
前不久,西岗区综治中心接到社区上报的“日报”,社区工作者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居民李阿姨一直闷闷不乐,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邻居吵架。“事情虽小,但我们研判后认为有潜在隐患,标注为黄色预警,并且第一时间到居民家中走访。”中心工作人员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准则。
经走访了解,李阿姨一直一个人生活,几年前和儿女大吵一架就再也没了联系,去年年底,李阿姨突患重病,无法继续打工,失去了生活来源。了解了李阿姨的“症结”所在,中心工作人员将李阿姨请到了中心的心理疏导室,由专业心理专家进行开导,中心工作人员还主动做李阿姨儿女的工作,让其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在各类矛盾纠纷面前,西岗区综治中心变被动为主动,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真正将“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零距离"。
编辑:丁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