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刘兴荣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建设银行起诉借款人要求解除借款合同,一次性偿还剩余全部房贷本息的系列案件,这几件案件均为借款人在几年前为改善居住条件,分别与建设银行签订《个人住房(商业用房)借款合同》贷款购置住房,约定分240期(20年)偿还,并以其所购房屋作为抵押。前期各被告均能按时还款,但自2023年起,各被告因生意经营困难等各种原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导致连续12个月以上房贷逾期。故建设银行向秦州法院提起诉讼。
各被告在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传票等材料后,均主动联系法院和银行,表达还款意愿,并坦言逾期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受突发经济困难影响,希望协商解决方案。于是,办案法官向各被告释明,若判决后房产被拍卖,不仅家庭居住受影响,还需承担拍卖折价、执行费用、律师费等额外损失。同时,向银行分析调解优势:借款人还款意愿强烈,房产为唯一住房,强制执行社会成本高,而分期履行更利于贷款安全回收。
法官迅速介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传递“司法温度”,因被告在外地不便来法院,法官便在微信群组织双方协商调解。通过三方共同努力,一起案件的借款人立马还清了目前所有的逾期贷款,并保证后续贷款一定按时偿还,银行便撤回了对该借款人的起诉。另外两起案件的借款人表示愿意偿还,希望银行可以宽限一些还款期限。因被告在外地不便来法院,法官便在微信群组织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继续履行,被告在两个月内还清逾期借款本息,后续借款按时偿还等。
法官在此提醒借款人,房贷逾期后,逃避只会加剧风险,应主动联系银行说明情况,并积极配合法院调解,争取协商空间。而金融机构在主张权利时需兼顾民生关怀,通过灵活调整还款计划、减免部分费用等方式,实现金融安全与安居需求的平衡。
安居乐业是民生之本。秦州法院始终践行“小案事不小办”原则,通过调解“破局”、以协商“止损”,既守护金融秩序,又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