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红旗 通讯员 蔡艺婷 吴迪
4月7日,在河南省禹州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网点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年过七旬的储户王某笑着说:“我终于可以放心存钱,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冒充假银行柜员来骗我了!”
散布在街道、乡村的储蓄网点,为不熟悉网络交易的老年群体提供了便捷温馨的服务,但不法分子却将罪恶之手伸向他们,身着与银行柜员相似的制服,以“高息储蓄”为诱饵,哄骗老年储户将存款转为保险理财或转入集资平台。近日,禹州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涉40余名群众680万元储蓄款的经济犯罪案件。
2023年5月7日,禹州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到群众反映,在某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遭受较大经济损失。该院经济犯罪检察部检察官王晓晓带领办案团队展开调查核实后,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办理。随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侦查发现,案件涉及的40余名群众680万元投资款确非购买涉案银行保险理财产品,而是由自称“银行大堂经理”的第三方巡点人员张某等人推销的某集团公司包装拍卖的债权产品。
为查清真相,侦查人员先后赴多地调查取证,最终查明资金流向,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经禹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2025年2月,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张某等4名被告人二年零二个月至一年零八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办案过程中,我们发现银行对第三方巡点人员的监管存在盲区,他们大多身着与银行工作人员相似的制服,造成群众对其身份辨识不清。”王晓晓介绍说,为深挖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办案团队先后到涉案银行的7家网点走访询问,同步开展问卷调查610人次,并利用大数据模型比对投诉数据1.2万条。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检察机关发现,银行对第三方巡点人员存在“双重脱管”:一是涉案银行工作人员身份标识模糊,二是涉案银行对巡点人员行为监管不严,致巡点人员直接为储户代操作存款,危害群众财产安全。
针对发现的问题,禹州市检察院在与金融专家、行业代表充分研讨论证后,向涉案银行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及时整改。涉案银行清退违规巡点人员6名,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双核监管机制,设立投诉举报渠道,涉理财产品投诉量从月均23件降至2件。
禹州市检察院通过该案的办理,积极推动禹州市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对辖区内的银行开展“巡点人员资质大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31个银行网点设立权益保护站,构建“投诉直通+风险熔断”机制,建立巡点人员“黑名单”共享数据库,推动银行业全域治理,推动银行巡点人员从业乱象治理,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的深层转变,以检察力量牢牢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