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实习生 陆瑶
4月2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通报该院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创新实践及典型案例。据介绍,作为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2024年,该院人民法庭结案率达104%,调解撤诉率达69.4%,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低于34天。
门头沟法院副院长裴凌晨介绍,该院共设有三个人民法庭,分别为王平村法庭、斋堂法庭和潭柘寺法庭。法庭位于首都西部的永定河上游,辖区全部为山区,西出太行对接津冀,肩负守护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区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的重任。2024年,法庭共受理案件1582件,审结案件1652件,近七成案件调解撤诉。
3月31日上午,在清水镇梁家庄村,村民老李通过视频与斋堂法庭的法官连线,咨询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据介绍,三个人民法庭均设常态化党群司法服务站,覆盖7个镇街,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法律服务。同时,还着力培养了一批乡村“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据介绍,围绕婚姻家事、继承、相邻关系等八类常见易发纠纷,门头沟区法院人民法庭组织法官编写类案调解指南。2024年,法庭对人民调解员开展培训20余场,参训人员300余人次。通过做实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门头沟法院民商事案件增幅从上半年的39%下降到年底的30%。
门头沟法院通过创建“1+N”府院联动机制,针对灾后重建涉及的14个安置村11项重点工程,开展法护重建安居专项行动,化解潜在涉灾纠纷90余件。
此次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因国道109高速新线施工山体爆破产生震动,170余户业主楼房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双方由此产生纠纷。对此,王平村法庭积极协同镇政府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指导人民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最终促成施工单位和170余户业主达成施工爆破补偿协议,170余起纠纷全部化解。
据介绍,门头沟法院坚决扛牢守山护林保水司法职责,审理涉永定河生态修复、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等民事、行政纠纷130余件,建立永定河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在何某国非法采矿案中,法院创新“生态补偿+认罪从宽”机制,促成被告人全额支付修复费用103万余元。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