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李赛
攀爬台阶、驻足观察、匍匐前行……近日,在江苏扬州港,一只银灰色的“机器狗”在万吨货轮上完成了海关查验的“首秀”。这一场景正是南京海关所属扬州海关联合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探索轮足式机器人在入出境船舶智慧查验领域的创新应用。
图为海关关员在船舶甲板测试“机器狗”的机动性和通过性。郭丹 摄
这只搭载远程控制模块的“机器狗”,拥有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面对湿滑油污的甲板,能自如切换轮式滑行与仿生攀爬模式,在通道狭窄、光线昏暗的船舱中灵活穿梭。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控下,“机器狗”顺利钻进狭小船舱,其自带的摄像头对舱内进行360度全方位拍摄,画面实时传输至工作人员手中的遥控设备,为海关查验工作提供了精准、全面的信息支持。
依据当前交通运输工具查验模式,对于低风险船舶,可依托智能化科技装备,按照布控指令开展无接触式登临检查作业。扬州海关驻扬州港办事处主任裘陈立介绍:“以往使用的智能化无接触式检查设备,需代理人员或码头人员携带上船,配合海关工作人员连线进行移动拍摄。此次测试,我们旨在探索利用机器人替代第三方人员的可行性,真正实现科技代人、科技助人,提升查验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
据宇树科技工程师介绍,这款“机器狗”具备强大的性能。它拥有最大70厘米的攀爬落差能力,可攀爬连续大角度楼梯,机动性和通过性极高。同时,其集成了视觉避障、智能跟随、远程图传等功能,并支持搭载测温、机械臂、双光学云台等功能模块。后续,还能结合不同监管场景对机器人算法进行二次开发升级。其高清图像传输能力,更为将来依托云端图像识别模型辅助判别违规物品及事件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该轮足式机器人已在供退船物料远程监装监卸、货物堆场远程巡查等场景完成测试,均取得良好效果。
扬州水运口岸作为长江重要枢纽,岸线长达80余公里,服务码头企业15家,年监管进出境船舶超1000艘次。然而,受“岸线绵长、码头布局分散、监管力量有限”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监管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裘陈立表示:“若能在监管码头部署机器人查验,构建快速机动化的远程监管网络,经测算,单次最长通勤时间可缩短1.5小时,查验效率提升约40%,监控盲区覆盖率降低30%,同时显著降低查验人员作业风险。”该方案成熟后,借助机器人快速响应特性实施远程查验,将有力推动口岸监管向“科技效能”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海关监管的精准性与高效性。
探索机器人远程监管的场景化应用,是提升海关监管效能和安全水平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南京海关将持续深化与科技企业合作,探索机器人在更多场景的创新应用。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加快推进危化品智能识别系统与检疫处理效能评估体系建设,为实现海关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监管作业全面升级提供更多优质方案,为维护口岸安全、促进贸易便利化贡献科技力量。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