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哪吒”来普法 法治课堂“出圈”

当红影视人物红色文旅成为山东胶州法治宣传新载体

2025-04-02 14:14:3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雷音

电影《哪吒2》热度不减,哪吒形象深入人心。如何将大家喜闻乐见的影视人物引入法治教育,让法治观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山东青岛胶州市司法局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创新。 

日前,一场“当哪吒遇上民法典”主题普法讲座在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开讲,胶州市司法局的法律工作者结合电影《哪吒2》中的热词、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民法典中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们纷纷表示,听得过瘾,收获满满。 

哪吒“来普法”学生直呼“过瘾” 

龙王强占陈塘关水域怎么办?民法典物权编来撑腰!混天绫一甩,缠住高空抛物之害;风火轮疾驰,踏破网络暴力迷障。借哪吒打造的“神话法治宇宙”普法课在胶州市多所学校开课。 

“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成为在校师生课间热议话题。借助“陈塘关村民排斥哪吒”“哪吒重拳出击东海龙宫”影视桥段,将民法典中人格权、正当防卫等抽象法条转化为神话人物间的法治故事,让神话不再是飘渺云烟,而成为照进现实的法治灯塔,让学生们十分受益。这种“二次元普法”让古老神话焕发法治新活力,让法律知识“破圈”传播。 

“学生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法治教育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自身行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走进校园。”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徐瑞芳说。 

剪纸、秧歌传递“法治脉动” 

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胶州剪纸已有500多年历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剪刀游走红纸,法治纹样在镂空处生辉。2023年,山东省首家“法治文化剪纸教育基地”在胶州市建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执剪为笔,“剪”出法治文化长廊,将法治精神化作惟妙惟肖、古色古香的剪纸团花。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早在2006年便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传承千年的秧歌文化正在成为普法新载体——胶州市司法局发起组织的普法宣传秧歌队时常出现在村居广场,在开展秧歌文艺演出的同时,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法律咨询,千年非遗在法韵浸润中,绽放出时代新芳华。 

胶州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舌尖上的非遗如何与法治融合?胶州市将法治元素融入花饽饽制作中,把“法治”与“非遗”字样做成馅儿,将“传承”与“创新”字样揉成面,组织制作了“法治”系列花饽饽,展现了法治胶州的独特风采。“法治花饽饽”手作课吸引市民踊跃参与,揉一团“法治”面塑,捏一朵“宪法”牡丹,蒸屉揭开的不仅是麦香,更是法治理念的升腾。 

红色基因带来普法文旅新体验 

胶州市胶莱街道宋家屯是建于1927年7月的中共胶州第一党支部革命旧址所在地,是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近年来,胶州市致力于将“宋家屯第一党支部”打造成沉浸式普法课堂,让红色法治基因薪火相传、历久弥坚。 

在青砖院落里,1943年的油印党章与2024年的宪法读本同框陈列,引来岛城各区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红色普法课堂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当宣誓墙上的党徽与法治标语在夕阳中交映,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驻足,都是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的同频共振。市民们在重读山东早期红色报纸、中共渤海区党委机关报《渤海日报》法治专栏、学唱“平分土地歌”中,切身感受法治建设的红色血脉。 

市民占C位 普法更有生命力 

在胶州市,从神话传说到非遗技艺,从红色地标到文旅体验,普法宣传跳出说教框架,融入群众生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不仅让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全民法治信仰的参天大树。 

“普法应当与地域文化共情共生,从市民情感认同处破题,让法律条文找到文化母体,方能避免‘水土不服’。从村民捏法治花饽饽到红色法治吸引八方宾客,群众始终站在普法C位,普法不是单向灌输,而需构建参与式场景,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创作者、传播者,实现了法治信仰的深入人心。”胶州市司法局局长王承锡说。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