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李贤霆
60年来,“枫桥经验”是如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2004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法制日报》(现名《法治日报》)发表题为《创新“枫桥经验”维护社会稳定》的署名文章,文章中强调,“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枫桥经验’在协调经济社会关系、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揭示了“枫桥经验”能够不断迭代升级的重要理念——预防为先。
“枫桥经验”始终坚持树立预防在先的治理理念。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与中医的治疗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打、防、教、管”为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验,到上世纪90年的“四前”工作机制、21世纪初的“四先四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再到延续至今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枫桥经验”一直把对社会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感知发现放在首位,把社会治理的着眼点放在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枫桥经验”不断建立健全预防在先的工作机制。“风起于青萍之末。”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顽瘴痼疾。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只有把防范矛盾纠纷的产生、演变和激化放在“第一优先级”,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平稳有序之间“最优解”。“枫桥经验”对症下药,不断建立健全预防在先的工作机制,推动自身的迭代升级。“四前”工作机制中强调“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为此浙江县级以上单位每月、乡镇街道每半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形势分析会,全方位搜集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增强疏导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四先四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依托“平安枫桥”建设,通过抓基层、打基础,首创乡镇综治工作中心,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近年来,浙江绍兴公安部门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坚持主动警务,聚焦“十防”工作,建立“四三二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调处在现场、解决在始发、吸附在当地,实现矛盾不上交。
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突出构建预防在先的科技支撑。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是“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鲜明的特色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手段,着力构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在“枫桥经验”的诞生地——浙江绍兴,“数智枫桥”应用正式上线运行并在诸暨市率先推广使用,通过数智枫桥驾驶舱实现对辖区矛盾纠纷的全量掌控、对调解资源的全面整合调度并进行实时追踪,六百多万条社会治理数据在“一张图”上汇总、归集,矛盾分析、风险预警等多个应用高速运转,……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数字赋能,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矛盾风险治理向“智治”的转变升级。奋力奔跑的科技正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插上充满想象的翅膀,跳动不居的数字正在为“中国之治”延展看不见的边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未来可期,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未完待续……
编辑: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