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破解算法治理困境 营造健康算法应用

2025-08-15 15:21:14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随着算法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治理的时间、空间、质量和效率维度得到了大幅拓展,为构建数字经济新形态、数字社会新形式、数字治理新范式提供了无限发展可能。但同时,算法歧视、算法霸权、数字鸿沟等问题也悄然出现。近年来,我国强化法律制度约束、开展专项行动等,积极推进算法治理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算法技术发展变化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算法治理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对此,要强化制度供给、推动多元共治等,塑造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的算法治理体系。

(来源:《经济观察报》)

目前,我国算法治理仍面临法律制度、软法机制、多元协同等方面的困境。一是法律制度相对滞后、分散。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等人指出,《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为算法治理提供了相关制度指引。除上述专门性管理规定外,关于算法治理的制度规则散见于知识产权、个人信息保护等不同领域法律规定中,整体上呈现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导致裁量尺度、认定标准缺乏统一性。同时,在面对算法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型治理难题时,如算法透明度、隐私保护、算法歧视等问题,立法存在一定迟滞性。

二是软法机制建设不足。东南大学民事检察研究中心研究员毕文轩表示,目前,算法治理主要依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为代表的“硬法”,在规范算法治理的运行逻辑、伦理引导、行业自律等软法机制建设方面仍相对滞后。“重硬法、轻软法”,可能使信息推荐算法治理的法律规制缺乏弹性,难以有效构建公众参与、行业认同的基础性体制机制。

三是算法技术与治理主体较为复杂。张凌寒、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晓鹏等人认为,算法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演化性、不可解释性、不可控性、不可预见性等,无形中加剧了社会公众对算法架构和规则的陌生疏离感和“黑箱”感,进一步增加了算法法律规制的难度。同时,算法治理涉及个人、企业、行业组织、国家等多方主体关系的协调,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其中,个人、企业等主体因能力不足,难以及时应对算法技术风险。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专家表示,我国应加快推进软硬结合的治理手段、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模式等,构建更加完善的算法治理体系。一是强化法律制度供给。张凌寒等人建议,聚焦算法事前风险预防、事中运行监管、事后侵权追责,持续优化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构筑与科技伦理相契合、与政策制度相协调、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算法治理法治体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文章指出,加快制定算法应用规则和标准规范,探索形成一系列监管制度,包括算法应用影响评估制度、算法透明度制度、算法问责机制。

二是完善软法规范。毕文轩等人认为,软法以柔性手段弥补法律规范滞后性导致的“时间差”“空白区”,消解硬约束对创新的抑制,为企业业务探索和技术创新留白,打造向善向上的算法生态格局。应大力发展行业规范、自律公约、技术指南等非强制性规制文件,发挥软法对算法治理的补充作用。相关部门可推动制定“信息推荐算法伦理导则”“平台多样性推荐技术操作规范”“破除信息茧房技术评估标准”等软法规范。

三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等人表示,基于算法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由政府、公民、行业、企业组成的多元共治体系。具体来看,政府部门要推进算法伦理建设,建立算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完善公民数字权利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维权机制,健全算法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义务体系。依托行业组织指导企业建立内部治理框架、控制机制和责任体系,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算法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立法明确企业应采取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推动企业建立责任机构并加强合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完善专利制度激励企业进行算法技术研发。

参考资料:

1.胡坚波|多措并举推进我国算法治理

2.赛迪观点:算法滥用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建议

3.以算法治理推动网络空间健康发展

4.如何加强对算法的治理

5.杭州互联网法院 中国政法大学课题组:算法技术的法律规制:治理困境、发展逻辑与优化路径|中国应用法学

6.规范信息推荐算法治理的法治路径

7.以主流价值为引领推动算法治理技术向善

8.算法治理中的行业自治路径探索

9.智道〡学者谈:聚焦“清朗行动”,推动算法善治

10.徐乾宇、胡晓鹏 | 算法治理的多元协同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11.法理 | 张吉豫:论算法治理

12.观点 | 梁正:将算法推荐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持续推进完善我国算法治理体系

舆情分析师 刘畅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