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4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多年准备和审慎评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决定加入《关于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港口国措施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并于2025年3月17日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以下简称“FAO”)总干事递交加入书。《协定》于2025年4月16日对中国正式生效。
据悉,《协定》是由FAO牵头制定,旨在通过有效实施港口国措施,阻止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经由港口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确保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于2009年11月22日在罗马缔结,并于2016年6月5日生效,截至2025年4月15日,共有81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了《协定》。《协定》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全球渔业治理、打击非法捕捞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文书,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始终高度关注《协定》有关进展,积极推进加入《协定》,认真做好《协定》加入准备工作,开展《协定》研究、熟悉国际规则、积累执法经验等。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打击非法捕捞问题上,我国一贯坚持不姑息、零容忍。长期以来,为打击非法捕捞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治理水平,严厉处罚违规行为,持续推进国际合作。
其中,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对接国际渔业管理规则,逐步形成以渔业法为核心,《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为配套的法治体系,增加渔船监管和处罚内容,加大非法捕捞处罚力度,保护传统渔民生产生活。在严厉处罚违规行为方面,建立多部门海上执法协作机制,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连续实施“中国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持续加大对涉渔“三无”船舶的清理取缔力度。规范发展远洋渔业,发布公海作业远洋渔船白名单,提高透明度。
加入《协定》是中国积极履行港口国义务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坚决打击非法捕捞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将以此为契机,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国际渔业秩序,推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编辑:刘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