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信用恢复,这名债务人“重启人生”

无锡首个“个人破产”案成功办结

2025-04-16 06:46:4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漫画/高岳

□ 解·法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管理人提交报告确认卫云培已按照个人债务清偿计划履行完毕全部债务,本院裁定终结卫云培个人债务清理程序。在本案中,卫云培是诚信债务人,符合信用修复条件,本院解除对他的全部执行措施,屏蔽其失信信息……”历经3年半左右的按期清偿,无锡首例“个人破产”案当事人卫云培不久前收到了法院送达的《信用修复证明书》。

2020年6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为全省第二批开展“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的试点工作”的法院。在一段时间考察探索和制度建构之后,2021年4月,从重庆到无锡工作的卫云培,被列为该院“个清”案号的一号案件。截至目前,锡山法院经过严格筛选并进入程序的22个案件,已有2起全部履行完毕。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锡山法院采访个人破产制度成功探索背后的奥秘。

在距离无锡市区半小时车程的鸿声商贸市场,记者在禽肉摊位见到了卫云培夫妇。“十分感谢法院,让我能安心做点小生意,欠的所有账都还清了,现在一身轻松!”操着一口浓重重庆口音的卫云培爽朗地对记者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卫云培就与妻子谭仕花从老家重庆万州来到江苏无锡,一直在建筑工地从事泥瓦工、管道排污等工作。“最多的时候,我带了六七十人在镇江干活,苏州的太仓、昆山等地都去干过,2012年到锡北镇某小区做污水改造,说好的几十万工程款最后一分钱没拿到。”卫云培回忆,因为其中几个人是他介绍来的,拿不到钱就让他签了担保,结果被起诉到法院。

当年承接小区工程的俞某无力清偿,最后法院判决卫云培承担担保责任。“我自己一分钱没拿到,还要另外承担两个施工组135000元的工程款,案件到法院执行阶段后,我作为被执行人,被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万般无奈下,卫云培和妻子商量,决定在附近的集贸市场摆摊还债。

“每天夜里两三点钟就起床,在家里把批发来的活鸡杀了,凌晨五点多就来到市场开卖,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掉二三十只,平时就卖10多只,能挣个两三百块钱,有稳定的收入,其他都不去操心了。”卫云培说,收到法院判决那年,也就是2018年,刚结婚不久的儿子在附近乡镇一个搅拌站做卡车司机,女儿无业还没出嫁,全家人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想到法院还有两个被执行案件,心里多少有点不踏实。

从2018年起,卫云培通过每日起早贪黑干活,一点一点清偿债务,“我房子买的是安置房,没能办证,房东还想加钱,说要起诉我,当时面临很大的压力。”2021年4月12日,卫云培正式向锡山区法院递交了《个人债务清理申请书》,请求法院对他结欠的个人债务一并处理,同时减轻相关执行限制措施,以便于能正常生产生活,最终清偿所有债务。

“涉及个人的破产制度,纯粹是一张白纸!”锡山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吴修贵回忆说,“在缺乏上位法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基于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执行制度有关规定,结合国内外个人破产制度一些学理上的理解,并学习借鉴了其他试点法院的探索经验,首先从执行案件中筛选出12名符合‘诚实而又不幸的人’特征的被执行人。卫云培没有任何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的情况,也不存在被人利用变相‘逃废债’的问题,选择这样的人可以最大可能消除社会大众对这项司法创新工作的疑虑”。

2021年4月23日,锡山区法院下达了民事裁定书,经审查未发现其存在妨碍诉讼、规避执行等行为,尚未发现其存在有违诚实信用等不法行为,对他提出法院对其进行个人债务清理的请求,予以准许。按照规定,该院为他指定了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体为管理人,管理人先后两次前往他的居住处,对其名下财产包括银行存款、房产、车辆、预期可支配收入和保险等其他财产进行了资产查证。并确定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前归还两名债权人各1万元,至2024年农历大年三十前结清。

2021年9月,卫云培个人债务清理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两名债权人表决通过了《债务清偿计划》《债务人自由财产豁免清单》,认定债权金额为82288.02元,免除了此前主张的延迟履行债务利息6450.02元。在卫云培管理人的申请下,法院批准了上述计划,确定清偿率为92.16%,清偿金额为75838元。

锡山区法院院长孙炜介绍说,该案终结后,法院给卫云培制发了《信用修复证明书》,实际上就是复权,确保个人破产终结后,包括信用修复、屏蔽失信信息、解除禁止性规定等。

法院批准卫云培名下唯一住房、妻子名下一辆用于运输鸡鸭的长安面包车、一辆价值1万多元的大众波罗小车等,作为豁免财产予以保留。“管理人将他的每月生活费做了详细测算,包括餐饮费1500元、水电费300元、燃气费150元、通信网络费240元、其他开销300元共计每月核定生活费用2490元。”卫云培案管理人、江苏漫修(江阴)律师事务所蔡小丽律师说。

“我开始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破产制度,就是充分信任法院。”卫云培坦言,自己每天要做的就是一心一意认真干活还钱。每年春节前不用律师催,他都会主动把钱给还上。

“从被人起诉到法院开始,算起来已经过去七八年了。现在重担没了,终于轻松了。”时常带着憨厚笑容的卫云培说起这些年的经历依旧十分感慨。如今,他欠下的所有债都已经还清,女儿也已嫁到无锡本地;他的小孙子已满10周岁,他和妻子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

稳步构建完善个人破产制度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为开展“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的试点工作”法院后,确定了首批12名被执行人,目前进入破产程序的有6人。

“并不是所有被筛选进破产程序的人,都符合这项制度设计的条件。”锡山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吴修贵说,试点工作中该院探索出衡平“救济诚实而又不幸的人”和“预防逃债”两大功能,凸显“自有财产、免责制度、失权复权”三大核心功能。

“从试点开始到2024年,正式通过审查立案进入程序的22件,经过表决达成债务清偿计划的有5件,其中履行完毕的是2件。也就是说,完全成功的个人破产案只有2件。”锡山区法院民二庭副庭长林双说。

成功率这么低,原因何在?

“这项制度设立的原则是符合‘诚实而不幸’这个条件,其中有个鲜明的标准,就是其个人债务是正常生活、经营中产生的,而不是赌博、挥霍高消费、违法犯罪等产生的债务,在审理、执行过程中不能有转移财产、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情形,能积极配合执行工作。”吴修贵说,首批12起个人破产案件中,就有人在履行中出现了不诚信行为,不按期履行的,被恢复执行。

“这项制度在目前的探索中,遇到很多障碍,除了尚未立法等法律因素之外,还有传统观念束缚,对个人破产的利弊等宣传教育不足等问题。”锡山区法院院长孙炜说,在传统观念中,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个人一旦被法院宣告破产,多少都因“面子”问题存在“见不得人”的思想障碍,所以大多数人宁愿被人称为“老赖”,四处躲藏逃避执行,都不怎么愿意放下身段到法院申请个人破产保护。

据了解,实际上,在很多被执行案件中,类似企业破产重整一样,并非所有的逾期不还钱的债务人都打定主意拒不偿还债务,都心怀恶意采取各种措施逃避执行,而债权人也并不是声色俱厉一点都不愿意让步。在法院主持下,债权人可以与被执行人达成比较客观、可行的清偿计划。

记者在无锡法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锡山区法院《关于个人债务清理程序的研究报告》中看到,“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观念,是司法困境的直接因素”。

该研究报告中,锡山区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向被执行人及利害关系人发放调查问卷,询问是否接受“个人破产”时,52%的被执行人、46%的被执行人近亲属表达了“反对”。尤其是所有的银行债权人也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大多是“不理解”“不配合”“缺乏逐级向上报批的依据和规则”。此外,个别债权人对法院在试点中制定的相关程序性规定也提出了质疑,导致试点法院多少存在着“法官也存在思想误区”,感觉受到各种束缚等问题。

孙炜认为,改革探索没有“休止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为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继续研究和完善这项司法探索指明了方向。

据介绍,基于卫云培案件的有益经验,锡山区法院近期已经从执行案件中筛选了48个被执行人,其中部分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个人,有望进入个人破产程序。

该院通过集中观看相关教育片、开展信用惩戒方面教育等工作,向筛选出的被执行人详细释明:凡是符合“个人破产”条件的被执行人,在进入个人破产程序后,继续被限制高消费,不能未经允许进行大额举债,其收入不能私自处理且要及时向管理人汇报,不能出现明显的不诚信行为,违反上述规定的将恢复原执行措施。

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