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汪秀杉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着力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优化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机制,做实教育引导,做细矛盾化解,用法治力量呵护幼苗健康成长。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也理应获得尊重,只要‘浪子回头’,就可以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社会不会抛弃你,亲人也在期盼着你,人生的道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段谢家集区法院首次在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后附录的法官寄语,让被告人小张当场流下忏悔的泪水。
该案中,未成年人小张酒后与母亲发生矛盾,在烧烤店拿打火机点煤气罐,被其继父及时扑灭,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于去年8月被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考虑到小张犯罪时系未成年人,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且案发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主动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去年8月30日,法院对其判处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
“法官寄语对案件当事人来说也是一次释法明理教育,让他们感受到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判决之外也充满温情和鼓励,引导他们回归到人生正轨。”谢家集区法院院长、该案主审法官李旭东说。
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谢家集区法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突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特点,强化少年法庭建设,组建两个未成年人审判合议庭,完善圆桌审判、回访帮教等机制,全面落实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同时聘任社会观护员、家事调查员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进行社会调查,为案件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联合医院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开展行为矫正、社区融入、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项服务工作,将寓教于审、惩教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过程之中。据统计,去年以来,该院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63次,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23次,回访帮教17次。
“一切以孩子的利益为先,尽快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是重中之重。”去年11月27日,谢家集区法院退休女法官张霞在调解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时,看到未成年人小林失学在家,很是忧心。
父母协议离婚后,小林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后因父亲工作原因被母亲带离本市,却因为离婚协议约定其抚养权归父亲,导致他无法在当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小林母亲因此诉至法院,请求变更抚养权。
负责调解该案的张霞多次上门走访,与小林的父母、社区、学校深入沟通,了解到小林母亲已再婚且育有孩子,经济与生活压力较大,其父亲目前并未重组家庭,小林失学前就跟随父亲生活,继续跟随父亲其适应度更高。在张霞的调解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小林表示愿意继续跟父亲一起生活,学校也同意让孩子尽快入校报到。
张霞退休后,加入了谢家集区法院“谢大姐调解工作室”,成为一名调解员。如今,该院通过登记摸底、走访动员、专业培训等方式,发动更多的法院退休老干部、调解员组成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法院“五老”志愿者队伍。他们根据各自特长,化身法治“护苗员”,实现以“夕阳红”照亮“朝阳红”。
此外,谢家集区法院还选派9名院庭长担任11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采取与热门IP联名普法、举办法治竞赛等形式,打通未成年人普法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促进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机结合,真正把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落到实处。”李旭东说。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