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焦梅
当前,“零碳联盟”“低碳投资”等涉碳投资领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但同时投资骗局频发,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经调研发现,涉碳投资骗局案件存在四方面法律问题。
一是虚假宣传多引发合同纠纷,投资者举证难。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常通过虚假宣传吸引投资者。他们夸大投资项目的前景、收益,虚构与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甚至伪造相关文件。如部分“零碳联盟”组织宣称其项目获得政府巨额补贴且技术全球领先,但实际上并无实质项目支撑。投资者基于这些虚假信息与不法分子签订投资合同,而当承诺的收益无法兑现,投资者要求退款时,往往遭到拒绝,从而引发合同纠纷。实践中,投资者需要收集足够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行为,这对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而言难度较大。
二是非法集资法律风险大,司法认定难。案件反映,许多涉碳投资骗局以高息回报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大量募集资金,符合非法集资的特征。不法分子将这些资金用于个人挥霍或维持骗局运转,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血本无归。对于此类案件的定性和量刑需准确把握,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实践中,因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掩盖其真实意图,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存在一定难度,致使司法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上面临挑战。
三是涉碳骗局多采取传销模式,法律适用待统一。调研发现,部分涉碳投资项目采用传销模式,以“零碳联盟”会员、低碳投资合伙人等名义发展下线,形成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参与者交纳一定费用成为会员后,通过不断拉人头获取高额回报。但现有法律法规对于传销组织层级和人数的认定、参与人员主观故意的判断等适用问题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标准。
四是新型骗局频出,监管仍存在空白区。随着涉碳投资领域的发展,新型骗局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未能及时跟上。部分涉碳投资项目游走在法律边缘,多利用监管空白进行欺诈活动。例如,一些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虚拟碳交易投资项目,由于互联网的跨地域、隐蔽性等特点,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同时,在法律适用上,对于一些新兴的涉碳投资骗局模式,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直接适用,导致司法审判缺乏明确依据,难以适应新型经济犯罪的打击需求。
为防止涉碳投资骗局发生,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司法审判专业能力建设,建立涉碳投资类案件专业审判团队,邀请相关专家提供专业意见,为案件审理提供有力支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明确涉碳投资骗局中各种行为的法律定性和量刑标准;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在办理涉碳投资骗局案件时,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指导。在执行环节,加大对涉案财产的查控和处置力度。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开展法律宣传等方式,提高投资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形成打击涉碳投资骗局的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
编辑:蒋起东